OM币暴跌90%:RWA神话破灭,谁是幕后黑手?
OM币断崖式暴跌:一场预谋已久的屠杀?
血洗之夜:55亿美元人间蒸发
4月14日凌晨两点,对于那些还在沉迷于“RWA叙事”的赌徒来说,这绝对是个不眠之夜。Mantra,这个曾经被吹捧为RWA(现实世界资产)板块的当红炸子鸡,其原生代币OM,像一架失事的飞机,从6.15美元一头栽到了0.37美元,跌幅高达90%!一瞬间,55亿美元的市值灰飞烟灭,堪称一场小型金融海啸。全网爆仓超过6500万美元,仅次于比特币,整个加密货币社区炸开了锅。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意外。RWA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泡沫和炒作。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搬到链上,听起来很性感,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着监管、合规、技术等多重挑战。更何况,加密货币市场向来就是投机者的天堂,妖魔鬼怪横行,Mantra的暴跌,只是又一个被扒下底裤的皇帝罢了。
链上迷雾:谁是幕后黑手?
巨鲸出货:早有预谋?
链上数据,往往能揭示一些见不得光的秘密。Lookonchain的监测数据显示,在OM崩盘前,至少有17个钱包向交易所转入了4360万枚OM,价值高达2.27亿美元,占流通供应量的4.5%。这可不是小散户的零星抛售,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大规模出货。谁能有这么大的手笔?谁又能提前预知崩盘?答案呼之欲出。
Laser Digital:战略投资者的背叛?
更令人玩味的是,Arkham标记的两个地址,竟然与Mantra的战略投资者Laser Digital有关。战略投资者,本应是项目的坚定支持者,如今却在背后捅刀子,这算什么?卸磨杀驴?还是提前跑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让人对Mantra这个项目的未来,捏一把冷汗。
Spot On Chain的进一步披露,更是让人细思极恐。有新晋OM巨鲸,在暴跌前三天,将1427万枚OM(约9100万美元)转入OKX,均价高达6.375美元。这些地址在今年3月底,还曾从币安联合买入8415万枚OM,成本约5.65亿美元,均价6.711美元。如今,暴跌之后,其剩余持仓仅值6220万美元,浮亏高达4.06亿美元。如果不是脑子被驴踢了,谁会这么操作?除非,他们早就对冲了风险,甚至,他们就是这场暴跌的幕后推手!
罗生门:项目方、交易所,谁在说谎?
Mantra:我是清白的!
崩盘发生后,Mantra官方第一时间跳出来撇清关系,凌晨4点50分就发声明,说自己是“稳健的”,说这次崩盘是“鲁莽的清算”导致的,跟他们“毫无关系”。还特别强调,这绝对不是他们的团队干的。这话说得,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出了事,不想着解决问题,第一时间想着甩锅,这种态度,实在令人作呕。
交易所的反击:别把锅甩给我!
交易所也不是吃素的,面对指责,立刻反击。币安前CEO CZ直接阴阳怪气地建议投资者“不要追逐叙事”,要选择“有用户、有收入、有利润”的稳健项目,言下之意,Mantra就是个空壳子,活该被割。
币安前CEO CZ:Mantra 缺乏基本面?
面对社区质疑币安是否未尽职调查,CZ更是直接怼了回去,说CEX不该再为上币流程背锅,投资者应该自己决定交易品种。这话说得倒是轻巧,交易所收了上币费,难道不应该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吗?出了事就想把自己摘干净,简直是无耻至极。
OKX CEO Star:欢迎来查!
OKX CEO Star的回应更加强硬,直接说OM闪崩是“整个加密行业的重大丑闻”,说所有链上的数据都是公开的,欢迎大家来查。这话说得,简直是刀光剑影,暗指Mantra可能隐瞒了什么关键信息。
项目方和交易所,一个比一个嘴硬,互相指责,互相推诿,简直是一场精彩的狗咬狗大戏。但真相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利益的绞杀:代币经济模型调整背后的肮脏交易
4月8日的公告: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项目方和交易所的互相甩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键线索:Mantra的经济模型调整,才是这次崩盘的真正导火索。KOL danny@agintender爆料,这次危机是“大家都有责任”,根源在于项目方与做市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沟通失误,甚至可能存在内斗!而导火索,正是4月8日Mantra发布的公告《Understanding $OM》。
Danny分析,做市商对“新增token部分”的分配方案不满,于是在几天前将数亿美元的OM转入OKX和Binance“示威”,试图施压。结果,一家交易所调整了仓位限制和强平线,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崩盘。这简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利益绞杀,而散户,只是被裹挟其中的炮灰。
Tokenise分析师Daniel的推测:内鬼作祟?
Tokenise分析师Daniel@_founderdan提供了另一种见解。他指出,一笔来自与Mantra相关的钱包向OKX的初始交易,成为了恐慌性抛售的导火索。这笔交易,引发了市场对可能存在内部参与或管理不善的担忧。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大部分OM代币,尤其是早期投资者和Mantra自身的分配,已经解锁并可交易,而额外的代币分配计划将于2025年4月21日开始解锁,这无疑将加剧未来的卖压。就在这一重大解锁计划即将启动前,市场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抛售,这让人怀疑是否存在内部操作。
Daniel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场景:一是某中心化交易所或做市商因持有过多流动性而鲁莽抛售,引发市场恐慌;二是内部人士或早期投资者在更广泛的代币解锁前故意抛售,以规避风险或谋取利益。无论是哪种场景,都强烈暗示,这并非市场自然波动,而是某种人为操控的结果。
所谓的“RWA叙事”,不过是资本家们收割韭菜的工具罢了。而散户们,却还在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
信任崩塌:Mantra的黑历史与社区的怒火
单机币?强庄妖币?社区的控诉
Mantra早就被社区戏称为“单机币”或“强庄妖币”,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这个标签背后,是项目方在市场操作、代币管理和社区承诺上的各种争议。社区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真心做事,谁在割韭菜,大家心里都清楚。
Rui与Ye Su的爆料:OTC盘的真相?
HashKey Capital成员Rui与ArkStream Capital Founding Partner Ye Su爆料,OM是一个“地推OTC盘”,OTC规模高达5亿美元,采用“新的OTC代币接老的OTC抛盘”模式循环运作,直到最后解锁的筹码“OTC不动”导致崩盘。2023年,OM FDV跌至2000万美元时,一家中东资本介入,仅保留CEO职位,将OM包装成RWAfi项目。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击鼓传花,最后一棒的人,注定血本无归。
空投规则:朝令夕改,自毁长城
Mantra在空投规则上的反复修改,进一步加深了社区的疑虑。原本承诺的空投规则是3个月悬崖期后初始流动分配和9个月线性解锁,后来却一变再变,将社区流量锁死成长期筹码。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简直是把社区当猴耍。
早期投资者的控诉:Mantra欠我血债!
早期投资者@Phyrex_Ni控诉,Mantra不仅欠他的投资Token和费用,甚至赢了官司也没用,因为团队已经搬到了美国。这简直是赤裸裸的耍赖!一个连早期投资者都坑的项目,又能好到哪里去?
Mantra的崩盘,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不讲信用、不尊重社区、只想着圈钱的项目,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深度解析:RWA叙事下的狂欢与危机
RWA概念的局限性:空中楼阁?
RWA,Real World Assets,听起来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比如房产、股票、债券,搬到区块链上。想法是好的,但问题是,现实世界的资产,本身就受到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你搬到链上,就能绕过这些约束了吗?就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信任问题了吗?
更何况,把现实资产映射到链上,需要一个可靠的“预言机”来提供数据,而这个预言机,本身就存在中心化风险。一旦预言机出错,或者被攻击,整个系统都会崩溃。说白了,RWA这个概念,就像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但经不起风吹雨打。
监管风险: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加密货币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监管。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一直都模棱两可。RWA,作为连接现实世界和加密世界的一个桥梁,更是受到了监管的重点关注。一旦监管政策收紧,RWA项目,就会面临巨大的合规风险。
Mantra的暴跌,也给所有的RWA项目敲响了警钟。在监管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只会引火烧身。
投资者教育的缺失:韭菜的宿命?
加密货币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叙事”。RWA,DeFi,NFT,Web3……这些概念,一个比一个新颖,一个比一个诱人。但问题是,大部分投资者,根本不懂这些概念背后的原理,只是盲目听信别人的推荐,就 rush 进去。
这种行为,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在加密货币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赚钱,就要付出努力,就要学习知识,就要独立思考。否则,就只能成为被收割的韭菜。而Mantra的崩盘,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