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餐饮平台Blackbird融资5000万美元: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Web3餐饮忠诚度平台Blackbird融资5000万美元:一场加密理想主义的豪赌?

加密寒冬里的逆势融资:Blackbird的底气从何而来?

在一级市场死气沉沉的当下,Blackbird竟然能拿到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说实话,加密行业对消费级应用落地一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觉得下一个爆款应用就能拯救熊市。顶级加密投资机构当然不傻,他们投的与其说是Blackbird,不如说是对“Web3改变生活”这个故事的再次押注。

但问题是,Web3真的能改变餐饮行业吗?还是只是资本讲给韭菜们听的又一个故事?

传统餐饮的痛点:高额佣金背后的生存困境

餐饮老板们苦中介久矣!美团、饿了么抽成高得离谱,各种服务费、推广费更是压得中小餐厅喘不过气。餐饮业毛利本来就薄,再被平台扒一层皮,日子是真的难过。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听到“去中介化”,餐饮老板们就两眼放光的原因。Blackbird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宣称要用区块链技术革了传统平台的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Ben Leventhal的餐饮帝国梦:从Eater到Blackbird,不变的是颠覆的野心

餐饮老兵的Web3新局:解决痛点还是制造概念?

Ben Leventhal这人,绝对是个狠角色。从美食资讯网站Eater到在线预订平台Resy,再到现在的Blackbird,他每一次创业都踩准了餐饮行业的脉搏。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执行力。但这次的Blackbird,是不是有点过于超前了?

Eater和Resy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和预订效率的问题,而Blackbird试图重构整个餐饮行业的商业模式。这步子迈得是不是有点大?区块链技术真的能解决餐厅和顾客之间的信任问题吗?还是说,这只是Leventhal为了再次套现而讲的一个新故事?

Flynet主网:一场理想化的去中介实验,还是新瓶装旧酒?

看似美好的Flynet:真能颠覆传统支付体系?

Blackbird的核心在于Flynet主网,一个号称要“去中介化”和“低成本化”的支付与激励系统。听起来很美好,餐厅可以省下高额的信用卡手续费,顾客也能获得更多的奖励。但仔细想想,这真的能颠覆现有的支付体系吗?

Visa和Mastercard之所以能成为支付巨头,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庞大的用户网络和完善的风控体系。Flynet作为一个新兴的Layer3,拿什么和这些老牌巨头竞争?更何况,区块链支付的速度和便捷性,目前还无法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提并论。

$F2代币:激励机制还是圈钱工具?

$F2作为Flynet的原生代币,承担着支付Gas费和治理的重任。团队计划向早期用户和餐厅空投13%的代币,剩下的87%则分配给内部人员、金库及后续增长阶段参与者。这比例分配,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有点微妙。

空投当然可以吸引一部分用户,但如果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和价值支撑,代币的价格很容易崩盘。到时候,所谓的激励机制,很可能变成一场收割韭菜的闹剧。

Blackbird Club:体验式忠诚度计划,能否打破积分模式的桎梏?

告别“交易型忠诚”:情怀能否战胜现实?

Blackbird Club试图摆脱传统的“刷卡积点”模式,转而强调“体验式认可”。他们认为,真正能让顾客感到“受欢迎”与“特别”的,不是积分,而是参与到餐厅文化中,感受到情感联结和身份认同。这听起来很文艺,很情怀。

但问题是,有多少顾客真的在乎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吃饭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满足口腹之欲。所谓的“情感联结”,在打折促销面前,可能不堪一击。Blackbird Club的理念固然美好,但能否真正落地,恐怕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Web3忠诚度计划:美好的愿景,残酷的现实

星巴克NFT的覆辙:Web3忠诚度计划的正确打开方式?

星巴克NFT忠诚计划的失败,给所有Web3创业者敲响了警钟。仅仅是把NFT当成营销工具,而忽略了其真正的价值和应用场景,最终只能落得一地鸡毛。用户不是傻子,他们不会为毫无价值的东西买单。

Web3忠诚度计划要成功,必须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提供独特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觉得“有利可图”。如果只是空谈概念,或者玩一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最终只会重蹈星巴克的覆辙。

技术至上还是用户至上?Blackbird面临的挑战与质疑

Blackbird面临的挑战有很多。监管的不确定性、市场的波动、币价的风险,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证明区块链技术是这套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忠诚度运营模式,竞争非常激烈。Blackbird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还是个未知数。更何况,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存在很多争议。它的性能、安全性、易用性,都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区块链并非万能药:Leventhal的坦诚与行业的反思

Blackbird创始人Ben Leventhal自己也承认,这套系统不一定非要建立在区块链上。Visa的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遵循了类似的原则,而且并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

这句话其实很值得深思。区块链技术并非万能药,它只是一种工具。在选择使用它之前,必须认真考虑它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是否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只是为了“蹭热点”或者“讲故事”,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或许,整个加密行业都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追求的到底是技术创新,还是真正的价值创造?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