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血洗油市:谁在偷偷涨价,谁又将倾家荡产?》

贸易战烽火再起:谁为美国关税反制买单?

一纸关税令,油市惊涛骇浪

4月4日,一纸盖着鲜红印章的公告,宣告了中国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的反制措施正式落地。与其说这是贸易战的反击,不如说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再次落下。首当其冲的,便是全球原油市场。当晚,WTI原油期货如断线风筝般暴跌7.41%,布伦特原油也没能幸免,跌幅高达6.5%。刺眼的红色数字,无情地宣告着市场对这场贸易摩擦的恐慌。

要知道,原油价格的下跌,绝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直接关系到化工产品的成本,影响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仅仅是开始。短期内,市场情绪的恐慌往往会放大实际影响,造成超跌。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关税战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相关产业带来的长期冲击。这不禁让人想问,为这场反制,究竟谁来买单?

国内市场:有人停售,有人涨价,谁在暗中博弈?

关税大棒挥下,国内LPG市场立刻嗅到了风雨欲来的味道。一些嗅觉灵敏的工贸一体码头,迅速选择了停售,转而保供PDH(丙烷脱氢)生产。这种做法,看似无奈,实则精明。在进口成本骤增的情况下,与其高价出售,不如优先保障自身生产,维持企业运转。更有甚者,部分贸易码头逆势小幅涨价,或者干脆维持平稳但限量供应,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姿态,试图在市场动荡中浑水摸鱼。

与这些“民间高手”相比,中石化等大型炼厂则显得更加谨慎,暂时维持价格稳定。这或许是出于稳定市场的考虑,又或是对后市走向仍不明朗,选择按兵不动。而燃烧下游的表现则颇为微妙。一些前期观望等待降价的下游企业,开始适度入市采购,希望能囤积一些“便宜货”,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国内市场的反应,像一出暗流涌动的戏剧,各方势力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试图在新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博弈,最终将由市场来决定胜负。

丙烯:风暴中心的涟漪?

丙烯,作为丙烷下游的重要产品,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关税政策出台后,丙烯价格虽有小幅上涨,但整体表现相对缓和。这并非意味着丙烯市场免疫,而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丙烯价格的稳定,很可能是因为市场仍在消化信息,等待下一步的明确信号。一旦PDH装置受到冲击,丙烯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将是必然。而丙烯价格的波动,又将传导至下游的聚丙烯(PP)等产品,最终影响整个塑料产业链。

可以说,丙烯是这场贸易战风暴中心的一枚关键棋子,它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神经。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贸易战2.0的变局与挑战

昔日经验:美国退场,谁来补位?

2019年,中美贸易战1.0版本已经上演过一轮。当时,中国迅速减少甚至停止了从美国进口LPG,转而从中东等地寻找替代货源。那一次,中国看似轻松地摆脱了对美国资源的依赖,美国LPG也顺利找到了其他买家,国际市场很快恢复了新的平衡。

这段历史,让一些人乐观地认为,这次的反制也不会对中国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历史真的会简单重复吗?

今时不同往日:中国LPG进口的“美国依赖症”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LPG进口总量高达3568.21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1800.77万吨,占比超过50%!进口丙烷2923.68万吨,美国占比更是高达59.23%!

与2017年相比,中国对美国LPG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幅提高。这意味着,中国现在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足够的替代资源来弥补美国留下的缺口。而美国也很难迅速将如此庞大的出口量全部分流。这种供需失衡,正是导致近期国际LPG市场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

这次,中国面临的挑战,远比上次更加严峻。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全球LPG格局重塑

中国对美国LPG需求的下降,无疑将给其他国家带来机会。中东、澳大利亚等LPG出口大国,可能会成为新的受益者。一些与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也可能通过增加对华LPG出口来加强双边关系。

但与此同时,国际LPG市场也将面临重新洗牌。价格波动、贸易路线调整、市场份额争夺,都将成为新的常态。对于那些依赖美国LPG出口的国家来说,如何寻找新的买家,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峻考验。

这场贸易战,不仅影响中美两国,更将深刻地改变全球LPG市场的格局。

深度剖析:关税反制下的中国产业链困局

PDH装置:利润告急,雪上加霜?

中国从中东或其他地区寻找LPG替代资源,或者与其他国家进行换货,都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成本。而美国出口资源,如果以周四的价格计算,远东指数需要跌至450美元/吨才能与未加关税之前的成本持平(以4月3日价格计算)。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国内PDH装置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原本就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PDH装置,现在要面临更高的原料成本,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要知道,PDH产能在整个丙烯产能中占比超过30%,产业链延伸到PP后则占比31.90%。

如果PDH装置大面积停产或降负,将直接导致丙烯供应减少,价格上涨,进而推高PP等下游产品的成本。这最终将削弱中国相关企业的竞争力,使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被动。

关税反制,看似是对美国的惩罚,实则也刺痛了中国的产业链。

裂解装置:在石脑油、LPG和乙烷之间走钢丝

除了PDH装置,国内的裂解装置也将面临新的挑战。裂解装置可以使用石脑油、LPG和乙烷等多种原料。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裂解装置需要在不同原料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由于LPG成本上升,裂解装置可能会适度缩减LPG的用量,转而增加石脑油或乙烷的投料。然而,国内沿海地区的乙烷供应也高度依赖美国。尽管前期乙烷裂解利润相对较好,且对美国出口乙烷价格也有抑制作用,乙烷进口量或仍可维持相对可观的水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裂解装置可以高枕无忧。原料结构的调整,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这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不稳定。

对于中国的裂解装置来说,如何在关税战的阴影下走好钢丝,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国内液化气市场:民用气能否独善其身?

原油下跌:一把双刃剑?

关税政策对国内液化气市场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民用气价格上。理论上,LPG进口成本的增加,将推高民用气价格。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与此同时,原油价格的宽幅下跌,又将对油品以及醚后碳四市场形成抑制。醚后碳四,作为民用气的替代品,价格下跌将削弱民用气的上涨空间。以4月3日的价格计算,国内醚后碳四与民用气价差已经收窄至不足百元。这意味着,如果醚后碳四价格持续下跌,将对民用气价格形成强大的压制。

原油下跌,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降低整体能源成本,又能抑制民用气的上涨空间。民用气价格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LPG进口成本和醚后碳四价格之间的博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液化气市场的波动,将比国际市场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