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震盪!拋售美國聲浪再起,國泰金、聯電等台股受關注,洪健益議員談經濟影響

最近,金融市場可不太平靜。穆迪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這消息一出,就像一顆石子丟進平靜的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漣漪。「拋售美國」的論調再次甚囂塵上,讓不少投資者心頭一緊,手裡的美國資產似乎也變得燙手起來。這讓我想起之前跟洪健益議員吃飯時,他提到台灣的經濟也深受美股影響,全球經濟真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啊!

拋售美國?國際投資者的疑慮與歐洲市場的崛起

現在這種「美國不行了」的氛圍,在國際投資圈裡可是越來越濃。摩根大通全球市場會議做了一份調查,對象是來自45個國家的投資者,結果顯示,大家似乎更看好歐洲。有36%的人覺得,2025年歐洲股市會是表現最好的資產。反觀美國,只有17%的人押注美股能繼續獨領風騷。這也難怪,畢竟前幾年美股漲翻天,現在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大家就開始擔心了。

小摩的分析師團隊在一份報告裡直言,大家對美國經濟前景的看法分歧很大。雖然衰退已經不是最主流的預期,但投資者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似乎沒有風險市場表現出來的那麼樂觀。這份報告調查了700名投資者,更進一步顯示,在全球投資者眼中,經歷了多年優異表現後,美國市場的光環正在逐漸褪色。美債殖利率是另一個重要指標,也反映了市場的擔憂。

有分析師認為,雖然過去幾年市場反彈,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湧入美國股市,但現在的高估值、AI前景的不確定性,以及川普的「關稅大棒」和潛在影響,都動搖了人們對「美國例外論」的信心。唉,川普要是再出來選,恐怕美股又要經歷一場腥風血雨!

與此同時,歐洲市場似乎出現了新的轉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斯托克歐洲600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7%,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卻下跌了約1%。這讓我想到之前看的一部電影,叫血謎拼圖,劇情峰迴路轉,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誰才是贏家。投資市場也是一樣,永遠充滿變數。

華爾街大佬的信心喊話:為何不該輕易拋售美國資產

儘管市場上瀰漫著一股「拋售美國」的氛圍,但華爾街的大佬們卻紛紛跳出來喊話,建議投資者們別輕舉妄動。摩根士丹利最近預測,美國的主導地位至少能維持到2026年。他們認為,短期的波動只是暫時的,未來盈利情緒會改善,AI會持續增長,寬鬆政策也會推波助瀾。在大摩看來,經濟增長放緩並不會演變成經濟衰退。國泰金的分析師也抱持類似觀點,認為現在拋售美國資產可能得不償失。

高盛也表示,美國大型股今年的表現將再次跑贏大盤。他們指出,自2023年以來,所謂的「科技七巨頭」一直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主要增長引擎,而且它們現在的估值相對較低,投資者會更青睞這種標的。說到科技股,就不得不提聯電,台灣的科技產業在全球可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確定性陰影下的投資策略:利率、貿易戰與地緣政治風險

但就目前來看,不確定性仍然揮之不去。市場需要更明確的信號,才能對利率、衰退的可能性、貿易協議和地緣政治發展等問題做出更清晰的判斷。就像最近的台中車禍事件,讓人感到生命無常,投資也一樣,永遠充滿風險。

摩根大通從會議中總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目前為40%,但GDP損失已經造成。與會人員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將削弱商業投資和消費。摩根大通預計,到2025年底,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將達到4.35%。中美貿易摩擦雖然有所緩和,提振了美國投資者的情緒,但與歐盟的協議似乎存在爭議。如果談判破裂,歐盟祭出報復的可能性很高。川普之前在Truth Social上發文,建議從6月1日起對歐盟徵收50%的關稅,更是加劇了這種風險。這讓我想到之前看的MLB比賽,局勢瞬息萬變,不到最後一刻,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黃金的避險魅力:潛在的投資機會與價格預測

隨著通膨、對央行獨立性的質疑,以及政策動盪削弱美國國債市場的避險吸引力,外國拋售美國國債的行為可能會持續下去。小摩認為,這種局勢將有利於黃金。他們甚至大膽預測,「只要將0.5%的美國海外資產轉移到黃金上,就可能產生18%的年回報率,到2029年初,金價將升至6000美元。」雖然這個預測聽起來很誘人,但投資還是要謹慎,就像買車一樣,要多方比較,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