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风暴:特朗普阴影下,崩盘or复苏?
特朗普阴影下的美股: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申万宏源的“耐人寻味”报告:不确定性下的保守建议
申万宏源那份关于美股的研报,读来颇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表面上是在分析市场,实际上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特朗普政策的深深疑虑。什么“政策潜在效果评估尚不清晰”、“基本面风险尚未真正出清”,说白了,就是对这位总统的“美国优先”战略能否真正提振经济,心里没底。与其说是研报,不如说是风险提示,建议投资者“保持耐心”,翻译过来就是:别瞎动,小心踩雷!这种保守的论调,在当前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下,虽然显得稳妥,但也未免有些过于谨慎,错失良机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关税谈判与美股风险:短期偏好能否持续?
报告中提到,短期来看,围绕美国和非美国的关税谈判不确定性落地或有助于美股风险偏好不再恶化。这话听着像是“利好”,但仔细一想,这“利好”的基础竟然是不确定性的消失,而非真正的经济增长动力。这就像是医生告诉你,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也别指望好转,只能维持现状。这种建立在“不再恶化”基础上的乐观,实在让人难以信服。关税战的本质是损人不利己,即使短期内达成某种妥协,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美股的风险偏好,恐怕也只能昙花一现。
国内约束才是关键:特朗普的政治困境与美股的未来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中提到的“特朗普的国内约束”。这位总统的权力并非不受限制,国会和司法系统都在对其形成制衡。一旦政治基本盘因通胀/衰退风险失控而动摇,或者国会/司法对总统权利的侵蚀加剧,美股恐怕将面临真正的“黑天鹅”事件。要知道,资本市场最厌恶的就是政治风险,而一个内外交困的总统,无疑是最大的风险源。特朗普的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国内的政治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美股的走向。
盈利调整与经济走向:5月或是美联储态度的转折点
报告认为,5月后经济实质性选择“滞”还是“胀”方向将明确,市场届时才更有可能获得美联储的鸽派信号。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果经济数据持续疲软,美联储可能会被迫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但问题在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引发通胀,甚至导致滞胀的出现。而一旦滞胀成为现实,美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5月,或许将成为美股命运的分水岭。
全球格局下的美股:溢价难回,再平衡是关键?
申万宏源的观点是,在全球格局下,美股的股权风险溢价难以回到以往乐观情形,全球资金再平衡或是重要线索。这意味着,美股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全球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市场。这种资金再平衡的背后,是对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以及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发展潜力的认可。美股想要重拾辉煌,恐怕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全球经济格局。
美股调整的深层焦虑:滞胀、崩盘,还是杞人忧天?
历史的教训:美股熊市调整的特征与信号
试图从历史中寻找规律,这本身就是一种徒劳。每一轮美股调整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简单地将它们归类并寻找共同点,无异于刻舟求剑。然而,历史并非毫无价值,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在面对市场下跌时,人们会产生怎样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是如何自我实现的。申万宏源试图通过复盘历史上的美股熊市调整特征和见底信号,为本轮美股市场走势提供借鉴,但这种借鉴的价值,恐怕远低于其学术意义。
下跌幅度:估值与基本面的偏离程度
下跌幅度往往取决于估值和基本面的偏离程度,这句废话说了等于没说。问题在于,如何准确评估估值和基本面的合理性?在市场情绪高涨时,任何估值都显得合理,任何基本面都充满希望。而当市场情绪低落时,即使再优秀的资产也会被抛售,再稳健的基本面也会被质疑。因此,下跌幅度的决定因素并非简单的估值和基本面,而是市场情绪的波动,以及投资者对于未来的预期。
调整时间:货币政策的及时性与冲击力度
调整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应对,应对越及时,对冲力度越大,市场调整持续时间越短。这无疑是对美联储的过度期待。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压力,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的膨胀,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调整时间的决定因素,并非货币政策的力度,而是经济自身的修复能力。
衰退下的见底信号:核心压力的缓解才是关键
衰退情形下的美股熊市的见底信号往往与市场核心压力的缓解有关,如金融危机期间的房价见底,大萧条期间的通胀见顶。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分析,对于指导未来的投资毫无意义。房价和通胀的见底,是市场自然调整的结果,而非某种特定的政策或事件所引发。真正的见底信号,或许在于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以及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然而,这种信心和预期,往往是在市场已经开始反弹之后才会出现。
三种情景下的美股调整:历史的幽灵与现实的挑战
基本面无忧,意外冲击下的恐慌:1987与2020的启示
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归类为“基本面无忧,意外冲击下的恐慌”,这种概括未免过于简单粗暴。诚然,这两次市场暴跌都源于突发事件,但其深层原因却大相径庭。1987年的暴跌,更多是由于程序化交易和杠杆交易的推波助澜,而2020年的暴跌,则是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以及对疫情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的恐慌。将两者混为一谈,只会掩盖问题的本质,并对未来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
基本面恶化,滞胀/衰退风险:1973、1980、2007与1929的噩梦
把1973年石油危机、1980年沃尔克加息、2007年金融危机以及1929年大萧条都看作是“基本面恶化,滞胀/衰退风险”,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决定论。这些事件虽然都导致了美股的大幅下跌,但其发生的背景、传导机制以及应对措施却各不相同。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同一种类型,只会让我们忽略其中的差异,并对未来的风险评估产生偏差。历史不应该被简化,而应该被深入研究,才能从中汲取真正的教训。
基本面放缓,衰退风险可控:2018与2022的挣扎
将2018年四季度和2022年的美股调整归结为“基本面放缓,衰退风险可控”,这种描述显得过于乐观。这两次调整都伴随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以及对于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虽然衰退最终并未发生,但市场所面临的压力却不容忽视。这种“衰退风险可控”的说法,更多是事后总结,而非事前预判。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所面临的困境和不确定性,远比事后分析所呈现的更加复杂。
流动性冲击:美股熊市的幕后推手?
经济衰退压力下的跨资产流动性冲击
“在经济面临衰退压力时,市场面临跨资产的流动性冲击,风险和避险资产普跌,典型如2020年黄金和美债在美股连续熔断期间维持两周的下跌。” 这句话揭示了恐慌情绪下市场非理性的一面,但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流动性冲击并非仅仅是恐慌情绪的体现,更是市场结构性问题的反映。过度依赖杠杆、高频交易以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都会放大流动性风险,并在市场下跌时引发连锁反应。2020年的黄金和美债下跌,并非仅仅是避险资金的撤离,更是市场对流动性枯竭的担忧。
衰退压力可控时的全球股市流动性风险
“衰退压力可控时,流动性风险更多集中于全球股市之间,以波动率快速抬升为特征。” 这句话暗示了全球市场联动性的增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市场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迅速蔓延到其他市场。流动性风险不再局限于单一资产或单一市场,而是成为了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波动率的快速抬升,不仅反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没有哪个市场能够独善其身。
风险提示:字里行间的真实担忧
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投资的永恒真理
“资产价格历史表现无法代表长期趋势”,这句风险提示简直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每一位投资者都知道,历史无法预测未来。然而,在实际投资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摆脱历史的束缚,独立思考,做出理性的判断?历史数据往往被过度解读,过去的成功经验往往被盲目套用,最终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这句风险提示,与其说是提醒投资者,不如说是嘲讽人性的弱点。
地缘政治风险:不可预测的黑天鹅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动”, 这无疑是悬在所有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地缘政治风险是无法预测的,也是无法量化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一次意外的政治事件,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震荡,甚至导致投资血本无归。在地缘政治风险面前,任何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投资者所能做的,或许只有保持警惕,并在投资组合中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长期滞胀/衰退:经济的至暗时刻
“全球经济进入长期滞胀/衰退环境”,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前景。如果全球经济真的陷入长期滞胀或衰退,那么任何资产都难以幸免。股市将一蹶不振,房地产将崩盘,大宗商品将暴跌,就连黄金也可能失去避险功能。在那种情况下,投资者所能做的,或许只有持有现金,等待经济复苏的曙光。但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以及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念。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