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信用年会:光环下的地方转型焦虑与风险暗涌

AI光环下的信用盛会:中证信用年会背后的真问题

2025年4月9日,深圳。中证信用这场名为“AI时代下的信用管理”的年会,与其说是行业盛会,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包装的“AI概念秀”。400多位行业人士齐聚一堂,表面上探讨宏观经济、信用管理和AI技术,实则在看似高大上的议题下,隐藏着对地方平台转型困境的焦虑,以及对AI技术能否真正解决信用管理难题的质疑。

看似前沿的口号: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量”与“新趋势”?

会上,专家们口中的“宏观经济新变量”和“信用市场新趋势”,听起来像是在故弄玄虚。全球经济格局演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被冠以“新”字,就仿佛穿上了皇帝的新衣。所谓的“高质量发展”,更像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缺乏具体可行的路径。与其说是“洞察”,不如说是对既有信息的重新包装。

信用债市场的“皇帝新装”:谁在为“类城投”买单?

信用债市场,一直是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债务风险日益凸显的当下,所谓的“信用债市场新趋势”,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击鼓传花游戏。

YY评级的乐观预判:是独立分析还是利益输送?

YY评级创始人姚煜对2025年信用债市场的乐观预判,令人不得不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类城投”成为化债背景下的重要投融资选择?这简直是赤裸裸地鼓励投资者接盘风险资产。在城投转型成为“伪命题”的情况下,看好“类城投”的融资功能释放,难道不是在掩盖地方政府的债务困境?这种所谓的“深入分析”,与其说是独立判断,不如说是为特定利益群体站台。

城投转型的伪命题:地方国企的“不可替代性”从何而来?

中证鹏元华南区域评级总监袁媛提出的“地方功能性国企的破局之路在于构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地方国企的“不可替代性”从何而来?难道不是靠着垄断资源和行政权力?所谓的“战略棋盘当中的‘关键棋子’”,不过是权力寻租的遮羞布。对于传统城投,要么躺平,要么转型;对于转型后的产投,避免“二次平台化”;对于类金融机构,从“输血者”转变为“造血体”。这些建议,听起来美好,实则缺乏可操作性,更像是空中楼阁。

AI信用管理:是创新引擎还是概念炒作?

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将AI与信用管理相结合,似乎成为了行业转型的灵丹妙药。然而,仔细审视这场“AI盛宴”,我们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概念炒作和技术乌托邦。

大模型的局限性:金融领域的严肃性容得下多少“智能水平”?

火山引擎金融大模型产品负责人常琳的演讲,承认了大模型在金融领域仍具有局限性,需要配备记忆、工具等外部辅助,以智能体的方式解决业务问题。然而,这种“智能体”真的能应对金融领域复杂多变的风险吗?在涉及真金白银的严肃业务场景中,大模型的“智能水平”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是否过于迷信技术的力量,而忽略了风险管理的本质?

中证信用的“AI+信用管理”:平台转型是真需求还是为了追逐风口?

中证信用首席数据官陈浩提出的“AI+信用管理”,将AI视为地方平台转型破局的关键,更是充满了投机色彩。利用AI驱动智能决策,实现平台信用的价值变现,这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操作中,又有多少平台能够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地方平台自身信用堪忧的情况下,盲目拥抱AI,难道不是在饮鸩止渴?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先机”,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联投资本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盘活存量资产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风险?

联投资本的“联链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声称能够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然而,在城投债“量价齐降”的背景下,这种“创新模式”能否真正解决供应链存量资产“散、小、杂”的问题?多层次的风险共担机制,又能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模式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风险敞口。

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风控难题真的能被“智能风控体系”破解吗?

中证信用的“普惠担保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试图通过构建“数据+模型+系统+人工”的智能风控体系,破解普惠金融的风控难题。然而,普惠金融的“小额、高频、分散”特性,真的能够被这种模式有效覆盖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所谓的“智能风控体系”,是否会成为新的风险来源?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究竟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还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行业AI基础设施共建倡议:是抱团取暖还是资源垄断?

面对AI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中证信用联合多家机构发起“关于共建类金融行业AI基础设施的倡议”。这种“共建、共创、共享”的姿态,看似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实则可能演变成一种新的资源垄断。

智慧金控平台:是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还是又一个空壳系统?

中证信用推出的“智慧金控平台”,声称能够助力地方金控集团数字化转型,全面拥抱AI智能时代。然而,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真的能够解决金控集团在整体管控和各业务线协同发展方面的问题吗?基于“集团集中管控、多元业务支撑、智慧引擎驱动”的“1+N+1”创新框架,能否真正实现AI模型、数据、知识体系、技术工具等核心能力的沉淀和持续扩展?我们不得不质疑,这种“智慧金控平台”,是否会成为又一个耗费巨资、却毫无实际价值的空壳系统。所谓的“行业新标杆”,很可能只是一个精心包装的营销噱头。

圆桌论坛:地方平台发展之路的务虚探讨

圆桌论坛环节,几位地方平台负责人就高质量发展话题展开讨论,然而,这场讨论更像是一场精心排练的表演,缺乏对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解决方案的务实探讨。

唱高调与避重就轻:专家们的经验分享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所谓的“新形势下产投平台的定位和运营模式”、“区域内金融业务整合与发展”、“企业业务运营如何依托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这些议题,看似重要,实则空泛。专家们分享的“经验”和“案例”,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美化的,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种“务虚”的探讨,又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或许,这场圆桌论坛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给整个年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