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之后:Another Axiom的VR社交新尝试,能否再创辉煌?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改写的文章:

大猩猩之后:Another Axiom的新VR社交野心,是创新还是平庸?

谁能想到,一款操作简陋、扮演大猩猩“挠痒痒”似的VR游戏,竟能比那些画面炫酷、投入巨大的3A VR大作更受欢迎?

2021年3月,《Gorilla Tag》通过Meta的App Lab悄然上线Quest平台,仅仅四个半月,玩家数量就突破了惊人的67.5万。开发者Kerestell Smith大概自己也没料到,这股“猩猩热”会来得如此迅猛。

长期以来,《Gorilla Tag》霸占着Meta Horizon应用商店“最受欢迎”的榜单,开发商Another Axiom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如今,《Gorilla Tag》的日活跃用户超过100万,月活跃用户超过300万,终身玩家更是突破了1000万大关,游戏总收入也超过了1亿美元。

大猩猩的形象对VR玩家来说再熟悉不过

大猩猩的形象对VR玩家来说再熟悉不过

然而,正当《Gorilla Tag》如日中天之时,Another Axiom却选择了“分兵”,投入精力开发新游戏《Orion Drift》。在竞争激烈的VR社交领域,这种策略的选择让人不禁捏一把汗。它能否复制《Gorilla Tag》的成功?如果沿用前作的成功模式,又该如何推陈出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要知道,吃老本在科技圈可是慢性自杀。

《Orion Drift》:初探太空站,缺陷与潜力并存

《Orion Drift》自去年9月左右开始进入封闭式抢先体验阶段,现在已经开放抢先体验,任何Quest玩家都可以免费上线测试。

该作延续了《Gorilla Tag》的摆臂运动方式,但画面和场景都进行了大幅升级。游戏场景最多可容纳200名玩家同时在线(公测期间最多75名),玩家可以在这里体验各种体育活动,未来还将支持玩家使用关卡编辑器创建自己的空间站。

玩家们以机器人形象进行社交(图源:官方直播)

玩家们以机器人形象进行社交(图源:官方直播)

进入游戏后,玩家会来到一个巨大的环形空间站,被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足球场那么大。耳边充斥着其他玩家的喧闹声(大多是精力旺盛的青少年)。场景和机器人形象的建模更加精细,看惯了《Gorilla Tag》的粗糙画风,确实会有些不适应。玩家们(游戏中被称为Drifters)都使用同一款机型的机器人,目前只允许在休息室切换机甲颜色,装饰品选择不多。

登录大厅正前方就是“漂移球”区域。环顾四周,就能看到整个《Orion Drift》的游玩区域。其他分区都有特定的体育活动,除了漂移球,还包括高尔夫、跑酷、投篮以及名为“SCRAPRUN”的多人障碍赛等(部分区域还在建设中)。

游戏还在测试阶段,并未提供任何教程,玩家可以自行摸索或是主动与他人交流

游戏还在测试阶段,没有提供任何教程,玩家需要自行摸索,或者主动与其他玩家交流。在低重力环境下,借助角色手腕上的小型喷气装置,轻轻一跳就能跨越大半个区域。太空站边缘设有高速轨道,连接各个区域,玩家只需抓住蓝色的传送带,就能在空中高速滑行。

以漂移球为例,它的玩法类似于手球,是一种快节奏的多人竞技体验。该区域设有七个竞技场,玩家可以用手臂移动,将球打入对方球门。游戏还设置了练习区,供玩家训练击球和守球技巧。即便不想参与游戏,也能在场外观赛区找到乐趣。

漂移球玩法

漂移球玩法

SCRAPRUN的闯关玩法

SCRAPRUN的闯关玩法

其他运动游戏的玩法同样趣味十足,可以帮助玩家熟悉游戏的运动机制:在9洞高尔夫球场,玩家用手击打足球大小的高尔夫球;在球场练习投篮或排球;在复杂地形中体验跑酷和攀岩。“SCRAPRUN”目前限时开放,它融合了经典游戏《糖豆人》的玩法,玩家分为闯关者和干扰者两队,进行对抗。如果玩累了,可以前往“Club”区域,与好友聊天放松,或者继续体验各种小游戏。

总的来说,《Orion Drift》的场景设计和玩法,都能看到《Gorilla Tag》和《Echo VR》的影子。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公测版在移动速度方面没有进一步优化,容易产生3D眩晕的玩家需要谨慎体验。

现在,Horizon应用商店显示该游戏处于EA(抢先体验)阶段,公测期间评分为4.4分(2265条评分),与公测前的4.5分(1538条评分)相比,没有太大波动,基本稳住了口碑。未来,它极有可能成为玩家在虚拟宇宙中进行社交、竞技和娱乐的新选择。但就目前的热度而言,短期内还无法与前作《Gorilla Tag》(4.6分,143057条评分)相提并论。

《Orion Drift》:填补VR竞技空白?还是《Echo VR》的拙劣模仿?

科幻、宇宙、低重力、多人竞技……这些关键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款知名VR游戏《Echo VR》。

《Echo VR》是Ready At Dawn的代表作,该工作室一度被Meta收购,后又被无情抛弃。2023年,Meta宣布关闭工作室,尽管数万名玩家发起请愿,甚至Meta前CTO约翰·卡马克亲自发声,都无法改变游戏被关闭的命运。直到今天,仍有玩家在Meta商店页面留言,希望《Echo VR》能够回归。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Another Axiom成为了“收留心碎开发者”的新港湾。Ready At Dawn解散后,部分核心开发者加入了该团队。因此,不少玩家对新作寄予厚望,希望《Orion Drift》能够传承《Echo VR》的精髓。

图源:《Echo VR》电竞赛事

图源:《Echo VR》电竞赛事

尽管Another Axiom吸纳了《Echo VR》的部分开发者,但工作室似乎更倾向于为《Orion Drift》选择另一条道路:淡化硬核竞技属性,转向更轻松休闲的社交+体育体验。

《Orion Drift》并非玩家想象中的“精神续作”,其表现形式更像是套着《Echo VR》的外壳玩《Gorilla Tag》。这主要体现在目标受众和核心玩法的差异上。

《Echo VR》更注重团队战术配合,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硬核玩家圈子。玩家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主要目标是得分和取胜,社交只是辅助。《Orion Drift》的目标用户群体则扩大到了休闲玩家、社交爱好者和家庭用户。各种游戏的门槛都很低,在开放式的空间站中,玩家可以自由探索,各种体育活动反倒成了社交的载体。

Another Axiom没有贸然选择直接复刻玩家呼声更高的《Echo VR》,这或许是出于对Meta VR内容生态的流量逻辑以及硬核竞技VR局限性的考量。有了《Gorilla Tag》的成功经验,已经验证了“低门槛+强社交”模式的商业潜力,UGC(用户生成内容)也将成为VR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Orion Drift》也在挑战VR多人互动游戏的规模极限——200人同屏。这款游戏能否为XR行业提供“平衡核心玩家与泛用户需求”的范本?一切都还有待游戏正式发布后才能见分晓。

VR社交:谁能延续“低门槛高粘性”基因?

自从Meta Horizon应用商店全面改版后,各类应用进入了“野蛮生长”阶段。Quest 3吸引了众多新用户涌入虚拟空间,应用商店也成为了Meta的“元宇宙应用试验田”。Meta元宇宙内容副总裁Samantha Ryan公开的数据显示,年轻群体在新用户中的占比不断攀升,这为免费VR游戏的崛起提供了助力,也促使Meta打造社交优先的平台。

从商业战略角度来看,Meta预计免费游戏(F2P)将成为开发商广泛可行的战略。这种说法看似有些矛盾,因为此前开发商几乎依赖付费应用盈利,而如今F2P模式崭露头角,Quest平台的大部分用户又流向了免费应用。不过,Meta并不认为F2P会完全取代付费应用,二者大概率会共存,但付费应用仍然是收入支柱。

在Quest平台,VR社交游戏更受欢迎

在Quest平台,VR社交游戏更受欢迎

Another Axiom另辟蹊径,成功地将《Gorilla Tag》打造成了VR领域炙手可热且商业化极为成功的游戏典范。如今,《Gorilla Tag》已然成为了众多流行VR社交游戏竞相模仿的“模板”。

“照猫画虎”的效率确实很高。除了在Horizon应用商店随处可见的“xxx Tag”式的《Gorilla Tag》模仿作品,不少VR游戏巧妙地套用了《Gorilla Tag》的“F2P+内购制+强社交+UGC”公式,经过改进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开发商Squido Studio推出了爆款游戏《DigiGods》,主打社交和UGC。它提供的沙盒编辑功能,足以让玩家自制出许多丰富有趣的玩法。该工作室也因此获得了300万美元的融资。
  • 由开发商Trass Games推出的《Yeeps: Hide and Seek》,同样通过沙盒模式来搭建场景和关卡。这款游戏在App Lab上线仅4个月后,月活跃用户数量就增长至36万。

对比《Gorilla Tag》,《Orion Drift》的画面和建模都更细致

与《Gorilla Tag》相比,《Orion Drift》的画面和建模都更加细致。而且,游戏中各种体育活动所用到的移动、跳跃、攀爬等基础动作,在满足力学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呈现了低重力环境下的运动惯性和动能,游戏体验大幅提升。此外,Another Axiom还拥有一个联系紧密的VR玩家社群,这将会是《Orion Drift》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Gorilla Tag》的地位或许不会轻易被撼动,但《Orion Drift》带来的体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元宇宙社交已经进入了拼体验、拼内容、拼生态的新阶段,需要突破单一的“虚拟聊天室+换装派对”形态。只有那些能够将轻量化玩法与深度社交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者,才能延续“低门槛高粘性”的基因。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