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锈带:去工业化危机与再工业化挑战
欧洲锈带:去工业化危机与再工业化挑战
30年前,欧洲制造业在经济产出总附加值中的占比即开始下降,经历15年的衰退后,才开始企稳。然而,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再次加剧了欧洲制造业的离岸外包趋势,去工业化的步伐骤然加快。对欧洲的繁荣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潜在的灾难。那么,欧洲制造业的衰退究竟是阶段性、暂时性的,还是结构性的?是全面性的,还是仅仅局限于某些地区?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区,如今的境况和未来又将如何呢?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经济结构的变革,导致欧洲许多老工业区的失业率大幅上升。那些以煤炭、钢铁、重型机械、纺织和造船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遭受了工业衰退的沉重打击。欧盟委员会陆续将这些受冲击严重的地区,定义为目标区域,也就是所谓的“欧洲锈带”。这些曾经引领工业革命的地区,如今却不得不向欧洲经济的新增长极让路,这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制造业是欧洲经济的基石。它创造了大量的附加值,是其他经济部门的重要客户,其工资水平通常高于其他行业,并且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欧洲强大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了各个工业部门的创新能力,并构建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制造业在欧洲的进步和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繁荣至关重要,制造业的全面外流,将对欧洲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2021年,制造业贡献了欧盟约1/6的增加值总额,占欧盟所有出口的近3/5,约3150万人(占欧盟人口的16%)在欧盟的制造业企业工作。数据显示,欧洲企业研发支出的50%以上来自工业部门。然而,自1995年以来,欧洲制造业在其增加值总额(GVA)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从1995年的20%下降到2021年的16.5%。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欧盟三大经济体,它们贡献了欧盟制造业总值的一半以上。但各国工业化水平差异显著,德国工业GVA占比约21%,捷克高达25%,而法国则降至约11%,意大利下降约3.5个百分点。德国工业GVA长期保持稳定,但自2016年以来,也开始缓慢而稳定地下降。
欧洲去工业化的大势已成,从飙升的失业率到持续的人口外流,这场无声的危机正在深刻地重塑欧洲的经济格局,其影响是深远和灾难性的。曾经繁荣的工业中心,如今正逐渐沦为工业“鬼城”,工厂被废弃,社区挣扎求生,欧洲甚至面临着成为一块“铁锈斑斑”大陆的风险。
欧洲的“铁锈带”
西米德兰、威尔士、法兰德斯、鲁尔区、北加来海峡、洛林和巴斯克地区,这些传统工业区构成了欧洲的“锈带”。
以英国南威尔士为例,这里曾经是19世纪英国钢铁工业的心脏地带,经济繁荣昌盛。然而,20世纪以来,资源枯竭、全球竞争和政府的去工业化政策,使这里沦为了英国的“铁锈带”。制造业就业率从1980年的25%下降到2017年的8%,社会经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贫困和失业蔓延,如今只剩下两家钢铁厂勉强支撑。布莱瑙·格温特是南威尔士工业衰败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平均工资低,食品银行数量众多,经济困难可见一斑。2013年,该地区1/6的成年人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近1/8的工作年龄居民依靠残疾人救济,是全英平均水平的两倍。
法国北加来海峡地区,曾经是法国的工业心脏,也经历了类似的衰落。Synthexim化工厂和Meccano玩具厂等标志性企业的关闭,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如今,该地区失业率超过13%,19%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法国收入最低的地区之一。大量土地被废弃,许多技术工人被迫离开,加剧了外围地区的人口流失,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该地区陷入经济和社会衰退的泥潭。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最早经历工业衰退的地区,也是最早进行区域经济重组的地区。然而,区域复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续了几十年的漫长过程。鲁尔区不断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试图摆脱单一经济结构的束缚,提高自身的经济吸引力。但要彻底摆脱工业衰退的阴影,仍然任重道远。
意大利南部的情况更为严峻。2012年至2021年间,超过100万意大利南部居民移民到北方,超过45万家企业面临倒闭风险。意大利南部14%的成年人失业,若计入未注册失业者,实际失业率高达52%。曾经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衰败,企业倒闭,社会结构瓦解。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急剧上升,贫困和不平等螺旋式上升。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更阻碍了投资和复兴的努力。
欧洲经济社会体系的危机
去工业化并非仅仅发生在传统工业区,而是波及整个欧洲。工业衰退也影响到农业等其他产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崩溃。
葡萄牙的工厂关闭导致数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失业和贫困加剧,超过150万葡萄牙人被迫移民。如今,约30%的15至39岁年轻人生活在国外。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推高了房价,迫使许多人离开城市中心。旅游业导致的经济失衡加剧了不平等,葡萄牙贫富差距位居欧洲前列。葡萄牙南部是去工业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昔日的粮仓沦为季节性旅游地。若无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复苏计划,葡萄牙不仅将失去其工业基础,还将失去未来的繁荣。
希腊的情况同样严峻。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多年来经济政策失误、能源成本上升和全球竞争的致命打击。2008年至2018年间,超过26500家制造业企业倒闭,16万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经济陷入贫困。失业率在2013年达到27.9%的峰值,至今仍居高不下,特别是青年失业问题严重,几代人被剥夺了希望,被迫移民或依赖不稳定工作和国家救济。曾经充满活力的工厂如今变成空壳,犯罪和暴力增加。去工业化导致社会结构恶化,经济不平等加剧。
大规模去工业化席卷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工业生产五年内下降10%,失业率徘徊在12.9%左右,大量年轻人移民。黑山失业率高达17.8%,经济过度依赖旅游业。北马其顿青年失业率高,医疗保健系统腐败,工业城市荒废,年轻人纷纷出国。20世纪90年代的地缘政治危机和前南斯拉夫经济体系的崩溃,加剧了产业经济的衰退。
人们可能认为,欧洲的工业正在向东转移,例如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经济增长迅速。但俄乌冲突改变了一切。东欧处于地缘政治冲突的最前线,战前,情况就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2007年至2021年间,乌克兰制造业占比从GDP的18%下降到10%,从出口的73%下降到37%。乌克兰从工业强国退化为了原材料出口国。工厂关闭使数千工人陷入贫困或移民,年轻人离开工业城市寻求生计。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工业衰退,基础设施受损,运输和物流瘫痪,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2013年至2023年间,乌克兰GDP下降了6.2%。乌克兰财富中位数仅为4987美元,在欧洲排名最低。战争不仅摧毁了工业荣光,也使重建繁荣的希望日趋渺茫。
长期的能源供给不稳定冲击工业
欧洲的去工业化既是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也是结构性问题。俄乌冲突加速了去工业化,能源危机是关键。欧洲难以稳定能源供应,长期能源危机对基础工业部门冲击最大。
欧洲化学、金属和焦化行业消耗能源最多,也是受能源危机影响最严重的行业。高昂的能源价格和供应不确定性给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企业难以将成本转嫁给客户,利润率下降,被迫削减生产或外包。德国制造业约占欧洲制造业增加值的1/3,能源危机威胁到德国和欧洲的工业地位。
美国和中国是欧洲工业的潜在替代地点。但欧洲的去工业化并非全面性,西班牙和瑞典等国受能源危机影响较小,工资水平也较低,对企业具有吸引力。因此,欧洲内部仍然存在再工业化的机会,欧洲面临着与美国类似的再工业化挑战。欧洲的繁荣需要创新、竞争力和强劲的出口。但欧洲被迫在碳排放方面放缓步伐,并努力吸引投资,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
尽管面临各种危机,欧洲仍然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中心。许多工业公司不太可能完全放弃欧洲。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应对能源危机:通过短期政策降低能源成本,并制定战略以确保未来稳定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源供应。但这需要建立在欧洲的社会团结和地区和平的基础上。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