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老將章更生落馬,揭建信人壽頻繁換帥及BLACKPINK演唱會般火爆保費背後困境

建行老將章更生落馬:從保費暴增到貪腐深淵

曾經風光無限的建設銀行原副行長章更生,如今卻身陷囹圄,令人唏噓。5月21日,央視新聞正式宣告,章更生因涉嫌違法發放貸款、受賄等罪名,已被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這位建行的「老將」,曾經帶領建信人壽在保費收入上實現驚人的增長,如今卻因貪腐問題徹底「翻車」,實在是令人不勝唏噓。

從明星高管到階下囚:章更生的沉淪之路

章更生在建行系統工作多年,資歷深厚。除了副行長這個更廣為人知的頭銜,他還曾擔任建信人壽的董事長長達五年。這段時間,建信人壽的保費收入像BLACKPINK的舞臺一樣火爆,增長迅速,甚至還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經營成績可謂是相當亮眼。只可惜,在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隱藏的是權力濫用和貪婪的慾望。如今,等待他的不再是掌聲和鮮花,而是冰冷的鐵窗和法律的審判。章更生的案件,無疑給金融行業敲響了警鐘,提醒著所有从业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道德底線。

建信人壽的過山車:頻繁換帥下的戰略迷航

然而,建信人壽在過去十餘年裡,高層變動頻繁,包括章更生在內,已經換了五位董事長。這種頻繁的人事更迭,就像利物浦的教練席一樣,總是換來換去,無可避免地對公司的經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儘管早在2016年就開始推行價值轉型,但轉型的成效卻始終差強人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即使背靠建設銀行這樣龐大的客戶資源,建信人壽也未能充分展現出銀行系險企應有的競爭優勢,在經營業績方面也一直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表現。這不禁讓人懷疑,頻繁更換領導是否導致了戰略上的搖擺不定,最終錯失了發展的良機?

14年5任董事長:建信人壽高層頻動的背後

細數建信人壽歷任董事長的任職情況,不難發現,自從建設銀行控股以來,建信人壽的一把手更換就開始變得頻繁。這就像MLB的球隊一樣,總是在尋找最適合的總教練,但頻繁更換是否真的能帶來更好的成績,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

2011年,經過原保監會的批准,中國太平洋保險和荷蘭保險國際分別將所持有的全部太平洋安泰人壽股份轉讓給建設銀行等5家機構。完成股權變更後,太平洋安泰人壽更名為建信人壽,並於當年7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建設銀行持有51%的股份。

建行控股後,很快就派出了第一位董事長王軍。王軍的任職資格於2011年6月獲批,在加入建信人壽之前,他擔任的是建行北京分行行長。在王軍的帶領下,依託建設銀行的渠道優勢,建信人壽的業務規模迅速增長。2011年,保費收入僅為12.81億元,次年便迅速攀升至58.68億元。這就像是搭上了火箭,一下子就衝上了天。

但王軍掌舵建信人壽僅僅兩年時間,2013年5月,章更生便接替王軍成為建信人壽董事長。章更生上任後,建信人壽的保費收入更是突飛猛進,第二年就成功突破百億大關。2014年全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58.9億元,同比大幅增加126.68%。此後幾年,保費收入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水平,2016年更是達到巔峰,全年保費收入高達461.2億元。這一年,建信人壽還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形成了綜合化經營框架。2018年7月,掌舵建信人壽長達5年之久的章更生因工作安排而卸任董事長一職。

章更生卸任後,2018年10月,段超良的任職資格獲批,正式成為建信人壽新一任董事長。段超良也是建行的「老兵」,曾擔任過建行總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上海市分行行長等職位。然而,段超良擔任董事長的時間還不到兩年,2020年7月便因達到退休年齡而辭任。這不禁讓人感嘆,高層變動之快,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段超良辭任後,建信人壽總裁謝瑞平接任董事長一職。與前幾位直接從母公司空降而來的董事長不同,謝瑞平是從建信人壽內部晉升上來的。他於2015年10月成為建信人壽的臨時負責人,同年12月擔任總裁,在總裁的位置上幹了四年多,才終於熬成了建信人壽的一把手。但謝瑞平的董事長寶座也只坐了短短兩年。2022年,建信人壽出現了建行入主11年以來的首次虧損。當年年末,謝瑞平便遞交了辭呈,辭去董事長、執行董事等一切職務,原因是「工作安排」。

謝瑞平辭職後,2023年2月,林睿庠擔任建信人壽黨委書記,後又被提名為董事長,任職資格於9月獲批,目前仍然是建信人壽董事長。仔細算下來,建設銀行控股後的10多年裡,建信人壽已經歷了五位董事長。除了章更生任期長達5年,林順輝目前仍在職外,其他三位董事長的任期都在2年左右。這種高層頻繁變動的現象,實在是值得深思。

價值轉型與客戶服務:建信人壽的困境與挑戰

董事長是保險企業的戰略領航者和決策者,高層的頻繁更換,就像BLACKPINK演唱會不斷換嘉賓一樣,使得企業難以形成穩定的戰略規劃,持續推進既定目標,不利於長遠發展。例如,建信人壽自2016年便開始從規模性業務向價值型業務轉型,但直到2024年,轉型成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就像是法網公開賽,明明已經進入了決賽圈,卻始終無法拿到冠軍,總是差那麼一口氣。

轉型之路漫漫:價值型業務的瓶頸

2017年,建信人壽的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自2016年起,建信人壽進入第二階段,主要推廣價值型產品,以提升公司的價值。所謂價值型產品,包括終身壽險、重疾險、年金險等,這些產品通常保障期限較長,保費中包含較高比例的風險保費。雖然前期費用率較高,但長期利潤率高於躉繳型產品,對保險公司的內含價值和新業務價值貢獻也較高。然而,建信人壽並未公開披露該公司2024年全年的價值型產品和新業務價值率分別是多少,只是對外表示新業務價值、新業務價值率穩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實現新業務價值27.6億元。

橫向比較來看,在銀行系險企中,中郵人壽2024年上半年的新業務價值為80.2億元;而上市壽險公司中,太平人壽同期的新業務價值為66.94億元,人保壽險為39.35億元,太保壽險為90.37億元。與同行相比,從2016年便開始轉型價值型業務的建信人壽,其新業務價值的表現並不算突出。這就像是大谷翔平,明明擁有驚人的天賦,但在某些關鍵時刻,卻總是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2024年,建信人壽全年保險業務收入為409.97億元,保險服務收入為74.28億元。這之間巨大的差異源於新保險合同準則規定,利潤表中體現保險收入的指標從「保險業務收入」變為「保險服務收入」。不同於保險業務收入還包括投資型業務保費、躉繳保費、期繳保費等,保險服務收入剔除了投資型業務保費、一次性保費等,僅指因提供保險保障服務而確認的收入,價值型產品是保險服務費用的重要來源之一。2023年,建信人壽的保險服務費用為65.84億元,2024年僅同比增長8.44億元。

客戶投訴高企:服務品質的警訊

進行價值轉型,其中一個重點是通過提高用戶服務水平,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然而,建信人壽在用戶服務方面,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24年,建信人壽一共受理了5536件用戶投訴,比2023年增加了2004件。其中,有61.49%都是普通壽險,有10.41%是意外險,有5.9%是健康險。與此同時,2024年該公司納入金融監管總局通報統計的消費投訴還有80件,涉及銷售類38.75%、退保類22.50%、理賠類21.25%。

在黑貓投訴平台,也有數十條關於建信人壽虛假承諾理賠、忽悠老人買理財保險、隱瞞保單事實等的投訴,這些都與用戶服務息息相關。這就像是去星巴克買一送一,結果發現服務態度惡劣,讓人感到非常不滿。如果客戶服務做得不好,即使產品再好,也難以贏得客戶的信任和支持。建信人壽顯然需要在這方面加倍努力,提升服務品質,才能真正實現價值轉型的目標。

銀行系險企的通病?建信人壽的未來猜想

今年第一季度,建信人壽實現營業收入45.9億元,同比大幅減少75.42%,實現歸母淨利潤3.82億元。儘管利潤端有所增長,但營收仍然處於下滑區間。不管是業績的頹勢,還是頻繁的消費者投訴,都為建信人壽敲響了警鐘。要徹底實現從「規模銀行」向「價值生態」的質變,還需要建信人壽做出更多的改變。

回顧建信人壽的發展歷程,高層頻繁更換、戰略轉型受阻、客戶服務質量堪憂等問題,似乎也反映了銀行系保險公司普遍面臨的困境。這些公司往往背靠母公司的強大資源,卻難以擺脫傳統銀行思維的束縛,在市場競爭中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建信人壽的未來之路,充滿了挑戰,但也蘊藏著機遇。如何穩定高層團隊,制定清晰的發展戰略,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將是建信人壽能否實現突圍的關鍵。或許,從樂天女孩身上學習一些創新和活力,能夠為這家略顯沉悶的銀行系險企注入新的生機。畢竟,在競爭激烈的保險市場,只有不斷變革和進步,才能贏得長久的生存和發展。

當然,最終能否走出困境,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建信人壽需要正視自身的問題,勇於變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好像灰狼 對 雷霆 (timberwolves vs thunder)的比賽一樣,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預料最終的勝負。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