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丛林生存指南:识破风投谎言,掌握自救攻略

Table of Contents

风投众生相:一场加密丛林生存指南?

前言:避雷针,而非点金石?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陷阱的加密世界里,我们这些逐梦者,不可避免地要与风险投资机构(VC)打交道。他们手握重金,看似是项目起飞的燃料,实则其中鱼龙混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灭顶之灾。一些风投的确是天赐之物,他们拥有敏锐的眼光、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指导,能助你一臂之力,将项目推向成功。但绝大多数风投,不过是披着羊皮的狼,他们贪婪、短视、自私,只想从你身上榨取最后一滴价值。因此,擦亮双眼,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为时已晚之前,辨别出这些伪装者,就成了加密丛林中的必备生存技能。这份“野外辨识指南”,并非要妖魔化所有风投,而是希望帮助创业者们认清现实,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记住,风投并非万能的点金石,更像是悬在头顶的避雷针,能否善用,全凭你的智慧。

免责声明: 这篇文章是一篇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讽刺作品。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不适或被冒犯,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正是文中描述的某一类风投。请对号入座,无需辩解。

郑重声明: 在创作本文的过程中,我没有伤害任何风投,但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他们感到一丝丝的刺痛。

“价值”的谎言:收割韭菜的镰刀永不眠

空投双标:只许州官放火?

风投们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你。他们会高谈阔论“构建真正的价值”,仿佛他们是加密世界的救世主,而你只是一个投机取巧的赌徒。然而,一旦他们投资的代币解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售,套现离场,留下满地鸡毛和一地绝望的散户。他们口中的“价值”,不过是他们收割韭菜的镰刀。他们会义正言辞地告诉你:“我们不支持做空投,因为这会稀释代币价值。”但当他们自己参与的项目进行空投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领取,并暗自窃喜。这种双标行为,简直令人作呕。

暴跌后的“专家”:马后炮,谁不会放?

如果你的项目不幸遭遇滑铁卢,暴跌80%,那些曾经对你百般吹捧的风投们,又会变成什么嘴脸呢?他们会立刻变身成为“代币经济学专家”,跳出来指责你当初的设计存在缺陷,并煞有介事地给你提出各种“改进方案”。然而,这些方案往往都是马后炮,毫无实际意义。更可笑的是,他们当初投资你的项目,正是看中了你当时的代币经济模型,如今却反过来指责你,简直是厚颜无耻。这种行为,就像一个庸医,在病人去世后,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治疗方案,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正是他的无能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风投抛售俱乐部:缄默的共谋

风投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就是“风投抛售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第一条规则是:你不能谈论风投抛售俱乐部。他们会默契地配合,在同一时间段内,集体抛售某个项目的代币,从而引发市场恐慌,加速崩盘。而散户们,则成了他们收割的对象。这种行为,是一种赤裸裸的共谋,一种对散户的集体屠杀。然而,他们却对此讳莫如深,极力掩盖真相,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过。

营销黑洞:吸血的表亲,无效的网红

5万美元的枷锁:控制欲的开始

有些风投,他们对你的投资,与其说是帮助,不如说是控制。他们投入区区5万美元,就恨不得把你牢牢控制在手中,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干预。这5万美元,不是启动资金,而是套在你脖子上的枷锁,让你寸步难行。他们会以“为你着想”的名义,强迫你接受他们的各种建议,而这些建议,往往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控制欲,令人窒息。

营销公司的真相:左手倒右手?

风投们最喜欢的伎俩之一,就是向你推荐他们“关系密切”的营销公司。他们会告诉你,这家公司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能够帮助你的项目快速推广。然而,事实往往是,这家营销公司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傀儡,他们的表亲、朋友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这家公司可能只有三个客户:你,以及另外两个同样被这家风投投资的项目。所谓的营销策略,也不过是找几个买了同款NFT的网红,发几条毫无营养的付费推文。这种营销方式,不仅毫无效果,还会浪费你的宝贵资金。

付费推文的幻觉:泡沫之下的空虚

那些网红们,他们对你的项目一无所知,他们只是为了钱而发帖。他们的粉丝,也大多是僵尸粉或者羊毛党,根本不会对你的项目产生任何兴趣。这些付费推文,就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泡沫,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空无一物。它们无法带来真正的用户,无法提升你的项目价值,只能让你白白浪费资金。而风投们,却乐此不疲地推动你去做这些无用功,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取回扣,或者借此控制你的项目。

僵尸理念:活在2021的化石

Web3社交和元宇宙:过时的口号

有些风投的投资理念,仿佛还停留在2021年的牛市巅峰。他们口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Web3社交”和“元宇宙基础设施”。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早已落后于时代。他们无法理解Web3社交的真正痛点,也无法把握元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他们只是把这些过时的口号,当作吸引眼球的工具,用来包装自己的无知。

TEE技术:临时抱佛脚的尴尬

当你向这些风投展示你的项目时,他们表面上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不停地提出各种专业问题。然而,当你谈到一些稍微前沿的技术,比如可信执行环境(TEE)时,他们就会露出马脚。他们会在桌子底下偷偷地搜索“TEE技术是什么”,试图临时抱佛脚,掩盖自己的无知。这种行为,就像一个学生,在考试前夜才开始突击复习,结果却漏洞百出,贻笑大方。

AI万灵药:蹭热度的狂欢

当然,现在只要你的商业计划书里有“AI”字样,他们绝对会投。仿佛AI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只要沾上它,就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他们对AI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他们并不关心你的AI技术是否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他们只关心AI这个概念是否足够吸引眼球。这种追逐热点的行为,是一种盲目的狂欢,一种对技术本质的漠视。

消失的拨款:承诺的空头支票

流程的陷阱:形式主义的胜利?

他们会对你的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让你填写多达17张表格,恨不得把你祖宗十八代都调查清楚。他们会安排你与他们的整个团队见面,让你对他们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构成了如指掌。然而,当一切准备就绪,到了真正打款的时候,他们却突然消失了,杳无音讯。你发邮件,他们不回;你打电话,他们不接。仿佛之前的一切承诺,都只是一场梦。

六个月后的“祝贺”:虚伪的祝福

六个月后,当你已经从其他投资人那里成功融资,项目开始步入正轨时,他们突然又出现了。他们会在推特上发布一条消息,祝贺你成功融资,并暗示他们一直默默关注着你的项目。这种行为,虚伪至极。他们错过了你的项目,却假装为你感到高兴。他们的祝福,毫无诚意,只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

镀金的履历:高盛的光环,加密的无知

LinkedIn的幻影:过去的光辉,现在的空洞

他们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向你展示他们曾经在高盛工作过的经历,仿佛那是他们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们投资决策的基石。他们可能现在活跃在Crypto Twitter(CT),但依然沉迷于在LinkedIn上炫耀过去的成就。他们的LinkedIn主页,精心编辑,充满了各种荣誉和奖项,仿佛那才是他们真正的舞台。然而,在加密世界,过去的辉煌并不代表未来的成功。他们需要放下过去的包袱,拥抱新的技术和理念,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立足。

价值增值?:模板的苍白,硬件钱包的缺失

他们声称能够为你提供“价值增值服务”,但实际上,他们能提供的,不过是一些“专业邮件模板”和“股权结构最佳实践”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毫无新意,毫无价值,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甚至从来没有用过硬件钱包,对加密资产的安全存储一窍不通。这种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行为,暴露了他们在加密领域的无知。

Gas费之问:暴露的短板

如果你问他们“Gas费是什么”,他们可能会一脸茫然,或者含糊其辞地解释一番。他们对区块链的基本概念都一知半解,却敢自称是加密领域的专家,简直是荒谬至极。这种行为,就像一个医生,连最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懂,却敢给病人开药方,简直是草菅人命。

机会主义秃鹫:错过的恐惧,爆炸的谎言

突然的“紧急通話”:嗅觉的灵敏

他们几个月来对你的项目不闻不问,仿佛你根本不存在。直到他们看到另一家风投在推特上提到了你的领域,他们那敏锐的嗅觉立刻被激活了。他们瞬间意识到,他们可能错过了一个潜在的机会。于是,他们立刻跑到你的私信里,要求进行“紧急通話”,仿佛你的项目正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危机。

24小时的闹剧:虚假的紧迫,拖延的真相

他们会给你开出极其苛刻的投资条款,并附带一个24小时的“爆炸性截止时间”,试图逼你尽快做出决定。他们会告诉你,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你不抓住,就会后悔终生。然而,一旦你接受了他们的条款,他们却又开始拖延,花费三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把正式的文件发给你。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闹剧,他们利用虚假的紧迫感,来掩盖他们真实的意图:尽可能地压榨你的利益。

长期主义骗局:CNBC的信徒,恐慌的奴隶

Cathie Wood的预言:盲目的信仰

他们看了一场Cathie Wood在CNBC的采访,听她信誓旦旦地说比特币到2030年会涨到150万美元,从此就变成了“木头姐”的忠实信徒。他们逢人便说“我们是长期主义者”,仿佛他们已经看穿了加密世界的本质,掌握了财富密码。然而,他们对Cathie Wood的信仰,是一种盲目的信仰,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她的投资逻辑,只是简单地复制她的结论。

五年愿景的空谈:市场的暴击

他们会信誓旦旦地告诉你,“我们和创始人对五年愿景高度一致”,仿佛他们和你的项目已经融为一体,共同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然而,一旦市场下跌30%,他们就会立刻恐慌性抛售,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代币抛向市场,引发更大的恐慌。他们口中的“五年愿景”,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在市场的暴击下,不堪一击。

董事会席位的执念:最后的倔强

即使他们已经恐慌性抛售了手中的代币,他们仍然会坚持保留董事会席位,仿佛他们仍然对你的项目抱有希望。然而,他们保留董事会席位,并非是为了帮助你的项目,而是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希望能够继续从你的项目中获取信息,并在未来有机会再次入场。这种行为,是一种最后的倔强,也是一种贪婪的体现。

空想家导师:转发的巨人,建设的矮子

建设者文化的虚伪:言行不一的典范

他们靠着转发别人的观点,积累了5万粉丝,成为了加密Twitter上的“意见领袖”。他们的置顶推文永远是关于“建设者文化”(builder culture),仿佛他们是加密世界的栋梁之材,每天都在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然而,他们自己却从未真正建设过任何东西。他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转发别人的成果,窃取别人的创意,然后装出一副自己很懂的样子。这种行为,是言行不一的典范,是虚伪的极致体现。

2%的“指导费”:廉价的建议

他们会主动提议“指导”你的项目,并开出一个看似很合理的条件:拿走你2%的代币份额。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指导经验丰富,能够帮助你的项目避免走弯路,快速实现成功。然而,他们的建议通常都是一些毫无价值的废话,比如:“你试过让匿名推特网红帮你宣传吗?”或者“你有没有考虑过发行一个NFT系列?”这些建议,既廉价又无用,根本不值得你付出2%的代币份额。他们所谓的“指导”,不过是想空手套白狼,利用你的项目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吸血鬼条款:种子轮的野心,B轮的待遇

控制狂的索取:事无巨细的干预

他们会装出一副投资你种子轮是“恩赐”的模样,仿佛你占了天大的便宜,应该感恩戴德。然而,他们却要求享受B轮投资才有的优待,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权利都剥夺干净。你需要每天向他们汇报项目进展,事无巨细都要经过他们的批准。他们甚至要求直接接触你的开发团队,试图干预你的技术决策。这种控制欲,令人窒息,仿佛你不是在运营自己的项目,而是在为他们打工。

兰博基尼之梦:贪婪的本质

他们会在周日晚上11点,突然发消息问你:“快速问一下——什么时候能买兰博基尼?”这句话,看似玩笑,实则暴露了他们贪婪的本质。他们对你的项目毫无耐心,只想尽快实现财务自由,开上豪车,过上奢靡的生活。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项目能否成功,只关心自己能否从中获利。这种心态,是对创业者的侮辱,也是对加密精神的亵渎。

真正的伙伴:黑暗中的灯塔

技术洞察:经验的沉淀

他们会问正确的技术问题,经历过多个周期,不会浪费你的时间。他们对区块链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地判断你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创新性。他们经历过市场的牛熊转换,对加密世界的风险和机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会问一些外行的问题,也不会对你的技术方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们的问题,总是能够切中要害,帮助你更好地完善你的项目。

价值共鸣:理解的力量

他们提供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实际的价值。他们能够为你提供战略咨询、市场推广、人才招聘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你的项目更好地发展。他们理解你的愿景,认同你的价值观,并愿意与你一起为之奋斗。他们不仅仅是投资者,更是你的伙伴,你的朋友,你的导师。

行业前沿:身临其境的理解

他们理解你的愿景,因为他们自己也曾身处行业前线。他们对加密世界的最新动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帮助你把握市场机遇,避免踩坑。他们不仅仅是投资者,更是行业专家,能够为你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他们曾经经历过创业的艰辛,也体会过成功的喜悦,他们能够理解你的处境,并为你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

独角兽的传说:稀有,但真实

不要妥协:选择的艺术

他们就像独角兽——你可能觉得他们不存在,但一旦找到,你再也不会考虑其他风投。找到这样的风投如同大海捞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不要为了融到资金而降低标准,盲目选择那些只会拖你后腿的风投。记住,宁缺毋滥,找到真正合适的合作伙伴,远比拿到一笔钱更重要。妥协的代价,可能是你整个项目的失败。

长期主义与短期炒作:成功与平庸的鸿沟

不要为了融資而妥協選擇投資人。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是項目成功和半年後轉型為“面向DeFi用戶的AI驅動Web3社交層”(譯者注:諷刺只有宏大敘事和口號而不落地)之間的關鍵差異。选择那些真正理解你的项目,支持你的长期愿景,并愿意与你共同成长的风投。远离那些只关心短期利益,热衷于炒作概念,缺乏耐心和远见的风投。真正的成功,来自于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而不是短期的炒作和投机。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