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币Bittensor豪赌:华尔街大佬的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新传奇

加密貨幣先驅的轉型之路:從比特幣到 Bittensor 的豪賭

引言:當華爾街精英遇上區塊鏈的浪潮

在金融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人不安於現狀,渴望在未知的領域開疆拓土。Barry Silbert,這位曾經的華爾街弄潮兒,正是這樣一位具有冒險精神的先驅者。他早年投身投資銀行業,卻敏銳地嗅到了傳統金融體系的弊端,毅然決然地投身於當時還不為人知的比特幣世界。他的人生軌跡,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記錄著他從一名比特幣早期投資者,到構建 DCG 帝國,再到押注 Bittensor 的心路歷程。在加密貨幣的蠻荒時代,他看到了機遇,也遭遇了危機。如今,他將目光投向了 AI 與區塊鏈結合的未來,試圖在新的領域再次掀起波瀾。但這次,他真的能如願以償嗎?

比特幣啟蒙:一次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後悔』投資

從華爾街到比特幣:一次遲來的覺醒

2011年,當我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時,坦白說,我的第一反應是懷疑。當時正值 2008 年金融海嘯過後不久,整個金融體系的餘震仍在持續。作為一個浸淫華爾街多年的老手,我對任何標榜「去中心化」、「無需信任」的新事物都抱持著高度的警惕。然而,一篇 Wired 的文章和 Jason Calacanis 的播客,就像兩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我內心深處的好奇。

我開始瘋狂地查閱資料,與業內人士交流,試圖理解這個神秘的數字貨幣背後所蘊含的潛力。花了整整六個月的時間,我才逐漸意識到,比特幣不僅僅是一種新興的資產,更可能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它挑戰了傳統金融體系的權威,為個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金融自主權。

2012 年初,我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all in 比特幣。

早期投資的教訓:Hodl 不是唯一真理

我通過 Mt. Gox 平台,以 7-8 美元的價格購入了數十萬美元的比特幣。這個價格現在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在當時,這仍然是一筆風險極高的投資。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劇烈,一度從 30 美元暴跌至 5 美元,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判斷。

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堅守。

接下來的幾個月,比特幣的價格開始穩步上漲,從 50 美元到 60 美元,再到 70 美元。我意識到,僅僅持有比特幣是不夠的,我需要找到更多的方式參與到這個生態系統中。於是我開始尋找有潛力的區塊鏈初創公司,並用手中的比特幣進行投資,Coinbase、Chainalysis、Ripple 這些日後聲名鵲起的公司,都曾是我的早期投資標的。

現在回想起來,這或許是我投資生涯中最具諷刺意味的一件事。如果我只是單純地持有那些比特幣,而不是將它們用於投資,我現在的回報可能會更高。

但人生沒有如果。

那些年,我們用比特幣買過的尿布:一筆算不清的帳

2013 年,我和妻子迎來了第一個女兒。為了推廣比特幣的使用,我經常使用比特幣購買禮品卡,用來購買尿布等生活用品。當時,我大約花費了價值 2000-5000 美元的比特幣。

我從未計算過這筆錢現在值多少,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這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每當我看到女兒天真爛漫的笑容,我都會忍不住想,這或許就是投資比特幣最大的回報吧。

帝國的崛起:Grayscale 與 DCG 的權力遊戲

從 Second Market 到 Grayscale:一次華麗的轉身

當比特幣的星星之火逐漸燎原,我意识到仅仅作为投资者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构建一个更强大的平台,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种全新的资产类别。当时我还在经营 Second Market,一个专门交易私人公司股票的平台。我向董事会(其中也包括 Chamath Palihapitiya)提议,我们应该在比特币领域有所作为。

我的灵感来源于黄金 ETF。黄金 ETF 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普通投资者参与黄金市场的门槛,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投资选择。我决定复制黄金 ETF 的模式,打造一个比特币版本的“ETF”。

我们联系了 SEC,但他们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在 2013 年,SEC 对比特币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对这种新兴的资产类别充满了疑虑。很快我们意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获得 SEC 的批准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绕开 SEC,直接推出私人工具,然后在 OTC QX 市场公开交易。这就是 Grayscale 比特币信托(GBTC)的由来。

Grayscale:加密貨幣界的先鋒集團?

Grayscale 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加密货币投资的格局。它让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间接持有比特币,无需直接购买和管理比特币的私钥。

随着 Grayscale 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我们也开始自己购买比特币,并从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进行投资。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业务,我将 Second Market 出售给了纳斯达克,然后全身心投入到比特币领域。

Grayscale 成为了专注于加密货币信托的业务,交易业务则演变成了 Genesis,而最初的投资组合则最终成为了 Digital Currency Group (DCG)。

Grayscale 就像是加密货币领域的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先锋集团开创了指数投资的时代,PIMCO 开创了债券投资的时代,而 Grayscale 正在开创加密货币投资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但也充满挑战的领域。

DCG 劇本:一場勝算幾何的豪賭?

DCG 的投资策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All-in。我们专注于那些我们认为有潜力改变世界的协议和代币,然后倾尽所有资源,帮助它们成长壮大。

我们称之为 “DCG 剧本”。

这个剧本的核心在于:我们识别、投资、建设、购买、教育、创造访问机会。我们不会轻易出手,大约每五年才会执行一次这个剧本。但当我们出手时,我们就会全力以赴。

DCG 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一家私人公司,而不是基金。这意味着我们拥有永久资本和更长的时间跨度。我们可以做出更长期的投资决策,而不用受到短期业绩的压力。

我的工作就是预测 5 年或 10 年后的世界,然后下注。我知道我可能会犯错,而且我犯错的次数可能会比正确的次数更多。但只要我做对了,回报将会是巨大的。

Foundry:重塑美國比特幣挖礦版圖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推出了 Foundry,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矿池之一。在 Foundry 成立之前,美国的比特币挖矿活动几乎为零,而中国则控制了大约 80% 的算力。

我们决定将比特币挖矿带回美国,方法是为美国矿工提供资金,从设备制造商那里购买大量的矿机,然后为这些矿工提供融资,帮助他们起步。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建立了 Foundry 矿池。现在,大约三分之一的比特币交易都是通过 Foundry USA 矿池进行的。

我们不仅改变了比特币挖矿的版图,也为美国的能源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CoinDesk 的出售:一筆精明的生意

在加密货币熊市的低谷时期,我们以 3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CoinDesk,一家加密货币新闻网站。在我们的运营下,CoinDesk 逐渐发展成为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一年前,我将 CoinDesk 出售给了我的朋友 Brendan,并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益。这笔交易不仅为 DCG 带来了资金,也证明了我们在媒体领域的投资眼光。

至今为止,DCG 已经投资了大约 300 家公司和 50 种不同的加密资产。我们成为了连接传统金融市场和加密货币世界的桥梁。

2022 加密貨幣崩盤:信任危機下的血本無歸

崩盤始末:誰是幕後黑手?

2022 年的加密貨幣崩盤,是一場醞釀已久的災難。

COVID-19 疫情期間,各國央行紛紛開動印鈔機,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這導致 2021 年各類資產價格飆升,形成了巨大的資產泡沫。過度槓桿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更是普遍存在,許多不知名的借貸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貸方與借款人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Terra Luna 的崩盤,是壓垮駱駝的第一根稻草。

隨後,Three Arrows Capital (3AC) 在 6 月未能滿足 Genesis 的追加保證金要求,成為了真正的導火索。3AC 從多個渠道借款,但其作為最大借款人的地位並不為人所知。當 3AC 倒閉時,無數交易對手受到波及。

Genesis 作為當時加密貨幣領域最大的貸方和主要經紀商,在 3AC 崩潰後,不得不對其資產負債表進行按市值計價的調整,導致出現巨大的權益缺口。作為 Genesis 的母公司,Digital Currency Group (DCG) 介入並提供支持,試圖力挽狂瀾。

然而,FTX 事件的發生,徹底摧毀了市場的信任。各方對交易對手的信任蕩然無存,恐慌情緒蔓延。這種信任危機引發了對 Genesis 及類似機構的「銀行擠兌」,最終迫使 Genesis 關閉業務並進入破產程序。

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信任危機,也是一場血本無歸的悲劇。

倖存者自白:死亡威脅與家庭變故

對我個人而言,度過這場危機是一次極其艱難的體驗。

加密貨幣和社交媒體中的一切都會被放大,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甚至包括謊言。令人震驚的是,人們願意編造並相信這些虛假信息。在那段時間裡,我收到了大量的死亡威脅,甚至有人公開我的家庭住址。

我也對監管機構行使權力的方式感到失望。在危機爆發後,監管機構的反應遲緩而無力,未能及時阻止事態的惡化。

更困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女兒被診斷出患有癌症。我必須一邊處理公司的業務危機,一邊陪伴女兒接受化療和手術。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

幸運的是,我的女兒現在已經 9 個月沒有癌症了,DCG 也在逐漸恢復。

但那段經歷,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中。它讓我明白,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風險與機遇並存,而信任,是維繫一切的基石。

AI 與加密貨幣的交匯:一場技術與資本的狂歡?

為何轉向更廣泛的加密領域:不再做比特幣的『原教旨主義者』

早年,我被視為比特幣的忠實擁護者,甚至可以說是比特幣的「原教旨主義者」。我堅信比特幣是唯一真正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也是對抗傳統金融體系的利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觀點。

首先,DCG 有外部股東和員工,我需要對他們的利益負責。隨著加密貨幣領域的發展和更多應用的構建,保持開放的態度,關注其他可能具有實際效用的加密貨幣,似乎是一種更明智的選擇。我不想僅僅為了做比特幣最大主義者而成為最大主義者。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團隊和項目。我喜歡押注在弱勢群體、大膽的想法和有遠見的人身上。我認為大多數人現在已經認識到,除了比特幣之外,可能沒有太多有價值的東西,但我也堅信,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新的可能性。

Bittensor:下一個風口還是曇花一現?

在眾多新興的加密貨幣項目中,Bittensor 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過去的 12-13 年裡,自從我第一次購買比特幣以來,我一直對我們領域出現的一切保持知識上的好奇。我認為 99.9% 的加密代幣沒有存在的理由,毫無價值,所以我對某事感到興奮的門檻真的很高。

在過去幾年,隨著 AI 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我開始欣賞 AI 的力量。我的團隊中的人被介紹給了幾個在 2021 年寫了一篇關於 Bittensor 的白皮書的人,他們對此感到興奮。我開始研究加密貨幣和 AI 的交叉點,我認為很多早期應用都是將加密貨幣作為 AI 的支付解決方案,而不是建立基礎設施在其上構建 AI。

深入研究 Bittensor 後,我認為這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下一個大時代,類似於比特幣、以太坊、NFT、L2 和 DeFi 等重要主題。去年我們決定對 Bittensor 進行投資,並在其上構建項目,幫助教育市場、提升認知和創造訪問機會。我在去年秋天推出了一個名為 Yuma 的新業務,並擔任 CEO,專注於 Bittensor 的開發和推廣,同時繼續運營 DCG。

但 Bittensor 真的能成為下一個風口嗎?還是只會像無數其他加密貨幣項目一樣,最終淪為曇花一現?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Bittensor 解密:一個去中心化的智能烏托邦?

Bittensor: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

如果你問五個人什麼是 Bittensor,你可能會得到十五個答案。這種現象與 2012 年比特幣初期非常相似。當時,比特幣被描述為數字黃金、區塊鏈、支付系統和全球貨幣。

Bittensor 也是如此。

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智能網絡,其核心理念是創建一個全球無許可的平台,通過激勵全球智能解決任何問題或挑戰。這個激勵機制是通過加密代幣實現的。對於非加密人士而言,Bittensor 可以被簡單地理解為信息互聯網中的智能萬維網。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啟動所謂的 “子網”,這些子網旨在利用全球智能解決特定問題,比如計算、推理、數據處理或訓練等。目前已有子網被啟動來預測比特幣價格或體育比分。

但這真的是一個革命性的創新,還是一個過於理想化的烏托邦?

公平啟動的背後:理想主義者的狂歡

Bittensor 項目以其獨特的公平啟動機制和使命驅動的社區吸引了廣泛關注。與比特幣相似,Bittensor 從一個白皮書開始,逐步發展為代碼並最終啟動,沒有經歷風險投資輪,也沒有為基金會或團隊成員預留代幣。這意味著 Bittensor 的參與者都是因為對技術的真正興趣,通過購買或賺取 TAO 代幣而加入的。

Bittensor 社區因此有機形成,成員們因共同的使命和雄心勃勃的目標而凝聚在一起。項目採用與比特幣相同的代幣經濟學,擁有 2100 萬的代幣上限,並引入了類似比特幣的減半機制,使其經濟模型易於理解。這種設計不僅強調加密技術本身,更關注如何通過激勵機制解決全球性問題,吸引了那些試圖通過創新手段改變世界的人士。

這聽起來很美好,不是嗎?

但現實往往比理想更為複雜。

沒有風險投資機構的參與,意味著 Bittensor 的發展速度可能會受到限制。缺乏基金會的支持,也可能導致項目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資源。

而所謂的 “公平啟動”,真的能保證所有參與者都能獲得公平的回報嗎?

子網經濟學:一場精巧的龐氏騙局?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Bittensor 平台進行了重要的升級,目前每一個子網都擁有自己的代幣。這種結構有點類似於區塊鏈的 L2 解決方案,但在一個關鍵方面有所不同:每一個子網代幣都是通過 TAO 進行交易的。TAO 作為功能貨幣,成為所有子網代幣的計價基礎。

當用戶試圖預測哪個子網能夠產生最有價值的智能時,他們在購買子網代幣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間接購買 TAO,因為所有交易都由流動性池完成。當前,Bittensor 平台已上线 88 個子網,且每兩天就有新子網問世。這些子網由不同團隊獨立運營,分別專注於各自目標場景的智能問題求解。同時,它們也在協同推動整個 Bittensor 網絡及 TAO 代幣的廣泛應用。通過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他們的子網代幣,這些資金最終會流入 TAO,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

這種模式聽起來很巧妙,不是嗎?

但如果所有子網都無法產生實際的價值,那麼這些資金的流入,最終是否只會變成一場龐氏騙局?

兩個子網可能執行完全相同的任務,但其中一個可能表現出色,進而為整個生態系統帶來數億美元的收益。隨著該子網代幣價值的飆升,另一個子網的代幣也會隨之上漲。這種協作模式在加密領域顯得獨樹一幟,因為它體現了一種相互扶持的社區精神,而不是單純的競爭關係。

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這種 “相互扶持” 真的能夠長期維持嗎?

在以太坊或 Solana 上推出的任何代幣,通常缺乏對其基礎平臺的價值流動,團隊更關注自身代幣的價值增長,而不太關心以太坊或 Solana 本身的成功。這種現象與以 ETH 定價的 NFT 市場有些相似,但 Bittensor 的子網協作則展現了更緊密的聯繫和共同成長的潛力。

但這種 “緊密聯繫” 真的能讓所有參與者都受益嗎?

生態系統:比特幣 OG 與 AI 極客的奇怪聯盟

Bittensor 的生態系統中聚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群:比特幣 OG 和 AI 極客。

比特幣 OG 認為目前市場處於類似 2012-2013 年的階段,Bittensor 的價格約為 200 美元,市值約 15 億美元。他們將 Bittensor 視為下一個比特幣,期待它能帶來巨大的回報。

與比特幣早期的自由主義傾向不同,Bittensor 社區聚集了一群來自背景優秀的技術性 AI 愛好者。這些成員在過去幾個月裡專注於建設基礎設施,使子網產生的智能變得可訪問或貨幣化。相關應用程序也在快速增長,幫助人們發現、投資和跟踪子網。

這兩種人群的結合,為 Bittensor 帶來了獨特的優勢。

比特幣 OG 帶來了資金和經驗,而 AI 極客則帶來了技術和創新。

但這兩種人群的價值觀和目標,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比特幣 OG 更關注投資回報,而 AI 極客則更關注技術發展。

這兩種人群的衝突,可能會成為 Bittensor 發展的阻礙。

Grayscale 的新賭注:比特幣信託的翻版?

在當前市場調整中,社區成員專注於自身項目的快速發展,避免被加密貨幣和宏觀經濟因素分心。

Grayscale 近期推出了 Bittensor Trust,旨在復制其 2013 年對比特幣的成功模式。此舉標志着 Grayscale 希望通過這種信托產品,使更多投資者能夠更方便地參與到 Bittensor 和 Yuma 的生態中。Grayscale 的目標是讓那些不熟悉或不關心質押、交易所或 Uniswap 池的投資者,也能下注於他們認為可能成為智能萬維網下一個亞馬遜的項目。

Grayscale 的入局,為 Bittensor 帶來了巨大的關注和資金。

但這也帶來了一些風險。

Grayscale 的 Bittensor Trust,是否會像當年的 GBTC 一樣,成為一個價格操縱的工具?

Grayscale 的目標是讓更多投資者參與到 Bittensor 的生態中,但這是否會吸引一些不理性的投機者,最終導致市場崩盤?

我們的投資策略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子網代幣以及 TAO 本身的投資。我們通常不支持那些試圖為股權持有者和代幣持有者創造企業價值的項目,而是專注於 Bittensor 生態系統的建設。具體而言,我們正在尋找類似於 Coinbase、BitGo 和 Chainalysis 的基礎設施項目,以推動 Bittensor 的發展。目前我們已推出一個加速器,幫助有意建立子網的人啟動項目,激勵全球聰明人才參與競爭。此外,擁有 TAO 的用戶可以在 Yuma 平台上進行質押。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 Bittensor 成為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智能網絡,而不是一個投機者的樂園。

Bittensor 與比特幣挖礦:激勵機制的差異

Bittensor 與比特幣挖礦在經濟激勵機制上存在顯著差異。比特幣網絡每年向礦工發放約 120 億美元的獎勵,用於維護網絡安全。然而,Bittensor 則將這些經濟激勵用於支付計算提供者、模型所有者和數據所有者,類似於網絡基礎設施的運作。

在當前的 TAO 價格下,Bittensor 網絡中約有 5 億美元供各方爭奪,隨著 TAO 價格的上漲,這一數額可能增至 10 億、50 億甚至 100 億美元。這種激勵機制不僅吸引了大企業,還吸引了在宿舍中的研究生,他們都在努力尋找最佳方式為 Bittensor 網絡貢獻力量。這一模式為各類參與者創造了強大的經濟動機,推動網絡的發展和創新。

這種激勵機制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不是嗎?

但它是否真的能激勵參與者為 Bittensor 網絡做出貢獻,而不是僅僅為了追逐利益?

AI 成本趨近於零:Bittensor 的生存之道

回顧過去,通過 America Online 和 Prodigy 訪問互聯網是一種常態,直到瀏覽器的推出讓用戶能夠免費獲得相同的服務。如今,Bittensor 通過提供更便宜、更快速的計算、模型和數據訪問,正在重新定義這一模式。其開放的設計允許全球任何人接入,平衡了競爭環境。這種創新將使得像 Uber、Airbnb、TikTok 這樣的企業能夠在互聯網上崛起,類似於 1995 年時無法想像的業務。

Bittensor 消除了單點故障問題,如 OpenAI 或 Meta 的 API 限制,同時提供了冗餘和可擴展性。更重要的是,它不受限制地開放訪問,無需審查,類似於信息的萬維網。團隊需要思考如何利用這種生成的智能來支付賬單和實現貨幣化。Bittensor 的出現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對互聯網開放性和創新潛力的重申,為未來商業模式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但這種 “開放性” 真的能保證公平和公正嗎?

Bittensor 是否會被一些惡意行為者利用,成為傳播虛假信息和進行網絡攻擊的工具?

未來的猜想:Bittensor 能否超越比特幣?

我能對 Bittensor 做出的最大膽預測是,Bittensor 可能成為比特幣作為全球價值存儲的更好版本。比特幣網絡每年需要花費 10-12 億美元來維護其安全性,而 Bittensor 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願景:將這些資金用於激勵一個全球問題解決網絡,鼓勵人們尋找解決重大世界問題的方法。想象一下,如果這些資金從 10 億美元增加到 20 億、50 億甚至 100 億美元,將會帶來怎樣的創新和改變。盡管為比特幣網絡提供安全保障是有價值的,但 Bittensor 憑借其與比特幣相同的代幣經濟學特性,包括減半機制和去中心化,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但我認為 Bittensor 具有早期比特幣採用者的那種宗教感,但與比特幣不同,它不是為了打造數字黃金、去中心化貨幣或消除政府對錢包的控制。相反,Bittensor 旨在通過利用全球智能來幫助解決重大問題。

感覺互聯網的未來是規模化的智能,而 Bittensor 則在探索這種智能的去中心化應用。當前,Bittensor 正在推出一些子網,其中一些直接與 AI 相關,涉及推理、訓練或微調。這些子網通過激勵機制鼓勵競爭,任何需要人們圍繞競爭的事務都可以利用這些子網。雖然目前 Bittensor 的應用主要集中在 AI 領域,但其潛在用途尚不明確。它為去中心化工作團隊提供了激勵機制,鼓勵他們為他人开展活動,並促進團隊協作,形成一個協調層。與此同時,Yuma 計劃在今年推出產品解決方案,使人們能夠直接接觸子網。

這是一個大膽的願景,也是一個充滿風險的賭注。

Bittensor 能否超越比特幣,成為真正的 “智能萬維網”?

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