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五年困局:业绩下滑、内控失守、转型迟缓

贵阳银行的“五年战略”:一场迟到的反思?

开局不利:2025年一季度业绩的“滑铁卢”

贵阳银行在2025年一季度的表现,与其说是稳健开局,不如说是遭遇了一场“滑铁卢”。营收骤降16.9%,从去年的36.5亿元跌至30.3亿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令人担忧的是,拨备前净利润和净利润也分别下滑了21.5%和6.8%。这意味着,贵阳银行不仅“开源”乏力,连“节流”也面临挑战。这不禁让人质疑,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是否过于乐观,亦或是市场环境变化超出了预期?

雪上加霜的是,净息差水平也跌至1.54%的历史新低,较2024年大幅下降21个基点。要知道,净息差可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钱袋子”厚不厚实。生息资产规模的萎缩更是火上浇油,从去年同期的6820亿元降至6038亿元,这说明贵阳银行的“造血”能力正在减弱。面对这样的数据,管理层是否应该反思,信贷投放策略是否需要调整,亦或是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疏漏?

增长的“烦恼”:资产质量与不良贷款的双重压力

如果说营收和利润下滑只是“面子”问题,那么资产质量恶化则关乎银行的“里子”。经历了2024年的短暂喘息,贵阳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再次抬头,一季度末攀升至1.66%,较期初提高了8个基点。这意味着,银行的“坏账”正在增多,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更让人担忧的是,拨备覆盖率也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回落至237%。拨备覆盖率是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屏障,一旦下降,意味着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也在减弱。这是否预示着,贵阳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短板,亦或是信贷审批环节存在漏洞?

分红的“秘密”:股东权益与管理层的抉择

面对每股净资产高达16.98元、未分配利润高达9.9元的“家底”,贵阳银行管理层却表示“暂未考虑提高分红比例,也尚无中期分红的相关安排”。这无疑让期待获得更多回报的股东们感到失望。分红是上市公司回馈股东的重要方式,也是投资者评估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管理层为何如此“吝啬”?是出于对未来发展的谨慎考虑,还是另有隐情?抑或是他们对股东回报的重视程度不够?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和战略考量。

战略蓝图与现实困境:贵阳银行的“五年之痒”

内控的“警钟”:屡罚不止背后的管理漏洞

贵阳银行“治理完善,内控健全”的口号,如今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讽刺。2023年近30张罚单,超过400万元的罚金,已经敲响了警钟。而2024年依然“罚”声不断,累计被罚款金额达182万元。双龙航空港支行和遵义支行更是在一年内多次“上榜”。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如同一个个醒目的“补丁”,遮掩着贵阳银行内控机制上的巨大漏洞。违法违规事实遍及多个业务板块,这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风险集中爆发。难道贵阳银行真的要等到“病入膏肓”才肯正视问题,亡羊补牢?

业绩的“倒退”:营收净利双降的尴尬局面

2024年,贵阳银行并未能摆脱业绩下滑的泥潭,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这无疑给其“经营质效更加凸显”的目标蒙上了一层阴影。全年营收仅比2019年略高,而归母净利润更是倒退回2018年的水平。这让人不禁质疑,贵阳银行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原地踏步”?亦或是“不进反退”?在其他城商行奋力扩张的背景下,贵阳银行的业绩表现显得格外刺眼。难道贵阳银行的管理层真的满足于这样的“成绩单”?他们是否应该反思,发展战略是否过于保守,亦或是缺乏创新动力?

市场的“失守”:贷款占比下降的隐忧

贷款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无疑暴露了贵阳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颓势。2024年底,贵阳银行在贵州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竟然低于2020年底的水平。这意味着,贵阳银行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其他银行蚕食。这对于一家立足于贵州本土的城商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难道贵阳银行已经失去了“地利”优势?他们是否应该反思,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是否需要调整,亦或是客户维护方面存在不足?如果连本土市场都守不住,贵阳银行又将如何实现“市场地位更加稳固”的目标?

资产配置的“迷局”: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的博弈

规模扩张的“虚实”:总资产增长与放贷能力的错位

总资产的增长,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放贷能力,那只能说是虚张声势。成都银行的总资产已经突破万亿大关,而贵阳银行还在7000亿徘徊。更令人担忧的是,曾经与贵阳银行体量相近的重庆银行和郑州银行,也在奋起直追,逐渐拉开了与贵阳银行的差距。难道贵阳银行真的要甘于落后,眼睁睁地看着对手超越自己?总资产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资产的质量和效益。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风险控制,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投资方向的“悖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敞口

央行三令五申,要求银行机构审慎配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专注服务实体经济。然而,贵阳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贷款投放不够积极,反而加大了金融资产投资。这简直是舍本逐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固然可以带来短期收益,但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市场波动,这些资产的价值可能会大幅缩水,给银行带来巨额损失。更何况,贵阳银行的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及城市居民”,过度投资金融资产,无疑背离了城商行的本质。难道贵阳银行真的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他们是否应该反思,投资策略是否过于激进,亦或是忽视了实体经济的需求?联合资信的评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贵阳银行在金融投资资产减值规模持续上升,面临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然而,贵阳银行却置若罔闻,继续加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配重。这简直是玩火自焚!

科技转型的“悬疑”:国产数据库的“难产”与资金投入的“迷雾”

战略规划的“落空”:全栈式国产化的“镜花水月”

贵阳银行豪掷4.7亿元引入国产数据库易鲸捷QianBase,声称要打造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然而,几年过去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依然在使用Oracle数据库,当初的“全栈式国产化”战略,似乎成了一场“镜花水月”。难道贵阳银行的科技转型,只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亦或是另有隐情?是技术难题无法克服,还是利益纠葛阻碍了国产化的进程?无论是哪种原因,都让人对贵阳银行的科技实力和战略执行力产生质疑。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自主可控的背景下,贵阳银行的“原地踏步”,显得格外刺眼。

科技投入的“悖论”:资金与人才增长的“滞涨”

战略规划中,贵阳银行强调要加大科技投入,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然而,从实际数据来看,科技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的增幅,似乎与战略规划中表现出来的重视程度并不匹配。难道贵阳银行的科技投入,只是“纸上谈兵”?亦或是资金被挪作他用?信息科技人员的数量增长缓慢,也暴露出贵阳银行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短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如何支撑贵阳银行的科技转型?科技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堆砌,更需要战略的眼光和人才的支撑。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科技转型终将沦为一句空话。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