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瑞银行年报大揭秘:光鲜数据难掩四大隐忧!

华瑞银行年报解读:光鲜数据下的隐忧

年报数据总是粉饰太平,华瑞银行2024年的年报也不例外。表面上,总资产规模增长16%,营收增加6.04亿元,净利润增加1.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0.01个百分点。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一片大好。但仔细推敲,这些数字真的能掩盖其背后存在的隐忧吗?银行业务的本质是风险管理,而风险往往潜藏在这些增长的数字之下。

业绩增长的背后:饮鸩止渴?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究竟是审慎经营的结果,还是为了完成指标而盲目放贷?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是否依赖于高风险的贷款项目?不良贷款率的微幅下降,真的是风险控制得当,还是仅仅通过各种财会手段进行了账面上的调整?要知道,银行业内藏污纳垢的手段多的是,数字游戏更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实体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华瑞银行的贷款质量真的能独善其身吗?我对此表示怀疑。这种增长,会不会只是饮鸩止渴,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

普惠金融的“创新”:新瓶装旧酒?

华瑞银行声称紧密围绕国家金融政策导向,聚焦普惠金融战略方向。然而,所谓的“普惠金融”,在很多时候不过是银行为了响应政策号召而喊出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又有多少中小微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实惠?

银政合作的“样板”:谁的盛宴?

“成功落地上海市首例持证抵押登记‘全程网办’业务”,听起来很先进,实现了“不动产抵押登记”与数字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但这种银政合作,真的能优化营商环境吗?还是仅仅方便了政府和银行,让它们可以更高效地获取企业的信息和资产?要知道,数据共享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风险。这种“创新”,会不会变成某些部门寻租的工具,加剧小微企业的负担?

“瑞诚贷”与“瑞e”: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瑞诚贷”精准对接本地行业协会、商圈及科技园区小微客户;智慧供应链“瑞e”系列则依托大数据风控和物联网技术,深耕产业金融细分领域。这些产品的名字听起来都很高大上,但它们真的能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吗?还是仅仅是银行为了扩大业务范围而推出的噱头?大数据风控,真的能降低风险吗?还是会因为算法的偏见,导致一部分企业被排除在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贷款的利率和服务费用真的合理吗?会不会变相增加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创新产品,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而已。

数字化转型的“质的飞跃”:空中楼阁?

华瑞银行在年报中大肆吹嘘其数字化转型取得的“质的飞跃”,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传统银行变成了科技巨头。然而,这些转型真的能带来实际的效益吗?还是仅仅是堆砌了一些时髦的技术概念,建起了一座空中楼阁?

客户运营的“精准营销”:骚扰还是服务?

引入CMS内容管理平台、CDP客户数据平台等系统,构建了“MOT自动化策略+批次定向营销”的常规运营体系,零售电子渠道个人客户数量较2023年末增长超过200%。这听起来很厉害,但所谓的“精准营销”,有多少时候变成了无休止的短信轰炸和电话骚扰?客户数量的增长,真的是因为服务质量的提升,还是仅仅因为铺天盖地的广告?更重要的是,这些平台收集了大量的客户数据,银行真的能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吗?会不会被泄露或滥用,侵犯客户的隐私?

数字风控的“全面增强”:数据安全谁来保障?

与十余家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化联合建模,全年上线风控模型数量较上年增长五倍,人行监管沙箱项目,“基于隐私计算的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预警服务”顺利完成试点。风控模型数量的增加,真的意味着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吗?还是仅仅意味着银行更加依赖算法,而忽视了人的判断?隐私计算,真的能保护用户隐私吗?还是只是在技术上做了一些表面功夫,实际上仍然存在泄露风险?要知道,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杜绝人为的漏洞。

系统建设的“高效创新引擎”:成本与收益的博弈?

通过升级技术架构,构建模块化开发、自动化部署与敏捷交付体系,打造高效创新引擎,显著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升研发效能。技术架构的升级,必然伴随着巨大的成本投入。这些投入,真的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吗?还是会因为管理不善,导致资源浪费?系统开发周期的缩短,会不会牺牲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信息安全认证:门面功夫?

通过了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与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认证,并获得ISO/IEC 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这些认证,当然能够证明华瑞银行在信息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获得认证并不等于绝对安全。要知道,很多企业在获得认证之后,仍然发生了数据泄露事件。这些认证,会不会只是银行为了应付监管要求而做的门面功夫?

党建引领的“社会责任”:政治正确还是真心实意?

华瑞银行声称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构建立体式社会责任体系。在当下的政治环境下,强调党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但这种“党建引领”,真的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吗?还是仅仅是为了迎合上级要求,做一些表面文章?

绿色金融:漂绿的嫌疑?

将绿色理念融入战略发展规划,完善绿色信贷体系,优先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创新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并给予经济资本配置优惠。这些举措听起来很环保,但华瑞银行真的在认真践行绿色金融吗?还是仅仅为了获得政策上的优惠,进行“漂绿”?要知道,很多所谓的绿色项目,实际上只是换了一个名头,仍然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银行在发放绿色贷款时,真的进行了严格的环境评估吗?还是仅仅看重项目的经济效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亡羊补牢?

持续推进消保 “一把手” 工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科技赋能,守护消费者权益安全。自主研发的“授信业务风险预警系统”和“智能账户交易反诈系统”有效识别潜在风险,挽回客户损失数百万元。这些举措,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但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银行应该从源头上加强风险控制,而不是等到风险发生之后才采取补救措施。更重要的是,银行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而不是推诿扯皮,让消费者无处申诉。同时,充分发挥党建优势,立足上海本地,积极参与到街道、社区等基层群众服务中去,以“沉浸式”“常态化”教育模式,开展金融知识宣教和反诈宣传,筑牢基层金融安全网。但这是否意味着银行在推卸自身的责任,将金融安全的重担转嫁给社会基层?

Pos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