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绿色转型”大戏:环保营销还是圈钱套路?
蒙牛的“绿色转型”: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
当“绿色”成为新的营销口号
最近,蒙牛总裁高飞在消费品论坛(CGF)中国和贝恩公司联合搞的“CGF中国绿色转型倡议”上,大谈特谈乳业的“绿色转型”,听得我直犯恶心。什么“新质生产力”、“行业协同”、“可持续品牌形象”,这些空洞的词汇堆砌在一起,让我觉得他们不是在谈论环保,而是在推销一种名为“绿色”的新产品。
别误会,我不是反对环保。恰恰相反,我是真心希望企业能为环境保护做点实事。但是,看到蒙牛这种大型企业把“绿色”当成营销的噱头,我就感到一阵悲凉。他们真的关心环境吗?还是只是为了迎合政策、讨好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GREEN战略: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模糊不清?
可持续发展战略,究竟是真心投入还是为了迎合政策?
蒙牛搞了个“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可持续的公司治理,又是共同富裕的乳业责任,又是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听起来好像什么都考虑到了。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目标哪个不是政治正确?哪个不是空洞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又有多少呢?他们说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这话说得倒是漂亮,但时间跨度这么长,谁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到时候,现在的领导早就退休了,谁还会记得今天的承诺?
我不是说蒙牛一点都没做,我相信他们肯定做了一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真正保护环境,还是为了给自己贴上“绿色”的标签,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优势?
MSCI ESG评级:资本市场的“免死金牌”?
蒙牛的MSCI ESG评级达到了“AA”,号称是行业最高等级。这东西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资本市场给企业颁发的一个“环保合格证”。有了这个证,企业在融资、投资等方面就能获得更多的便利。但是,这个评级真的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环保水平吗?还是只是资本市场的一种游戏?
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ESG评级,会花大价钱去搞一些表面功夫,比如捐款、植树等等。这些事情确实能改善环境,但并不能真正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而且,很多ESG评级机构的评估标准并不透明,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所以,我觉得MSCI ESG评级更像是一种资本市场的“免死金牌”,让企业可以一边污染环境,一边享受“绿色”带来的红利。
全产业链减碳:口号震天响,落地有多少?
乌兰布和沙漠牧场:生态修复的样板,还是资源掠夺的伪装?
蒙牛说他们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打造有机牧场,一边绿化沙漠修复生态,一边生产最高品质的有机原奶,听起来像是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但是,我对此表示怀疑。沙漠生态极其脆弱,大规模的开垦和放牧,真的能起到修复生态的作用吗?还是只是把沙漠变成了一个为资本服务的“绿色工厂”?
更何况,乌兰布和沙漠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其匮乏。蒙牛在那里养牛,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些水从哪里来?会不会加剧当地的水资源危机?他们有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用水需求?
我不是反对在沙漠地区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蒙牛在乌兰布和沙漠搞牧场,到底是真正的生态修复,还是资源掠夺的伪装,值得我们深思。
灯塔工厂:智能制造的旗帜,能否掩盖高能耗的本质?
蒙牛宁夏工厂成了中国乳业首家“灯塔工厂”,据说能耗降低了43%,听起来非常厉害。但是,智能制造真的能解决高能耗的问题吗?还是只是把污染转移到了其他环节?
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而中国的电力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也就是说,蒙牛宁夏工厂的能耗降低,很可能是通过消耗更多的煤炭来实现的。而且,智能制造还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这些垃圾如何处理?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所以,我觉得“灯塔工厂”更像是一个智能制造的旗帜,用来掩盖高能耗的本质。
包装减塑:亡羊补牢,难掩过度包装的原罪
蒙牛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启动了“乳品包装减塑新生计划”,回收乳品包装废弃物,减少塑料污染。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能掩盖蒙牛过度包装的原罪吗?
现在超市里的乳制品,包装一层又一层,塑料袋、纸盒、塑料瓶,简直是浪费资源。蒙牛为什么不从源头上减少包装?为什么不推广可循环利用的包装?
所谓的“乳品包装减塑新生计划”,不过是亡羊补牢,掩盖不了蒙牛过度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
国际化布局:借“绿色”之名,行扩张之实?
海外牧场:优质奶源的背后,是环境成本的转移?
蒙牛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搞海外牧场,号称那里草地资源覆盖率高、空气和水源质量好,能生产出活性营养成分高的优质牛奶。这话说得没错,但是,这背后隐藏的是环境成本的转移。
把高污染、高能耗的养殖环节转移到环境更好的国家,既能享受那里的优质资源,又能避免国内严格的环保监管,这简直是一举两得。但是,这种做法公平吗?把环境污染留给别的国家,自己享受优质的奶源,这算什么可持续发展?
更何况,大规模的牧场经营,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污染水源,破坏生物多样性。蒙牛在海外搞牧场,有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有没有采取措施来保护当地的环境?
可持续供应链:漂绿行为,还是真正负责任的承诺?
蒙牛在巴西与中粮国际达成可持续大豆战略签约,并共同发布了《全球奶业可持续供应链行动倡议》,推动全球乳业绿色供应链升级。这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是,仔细想想,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环保行动,有多少是“漂绿”行为?
“零毁林”大豆订单,听起来很环保,但是,蒙牛采购的大豆,真的是完全没有破坏森林的吗?他们有没有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核?有没有建立完善的追溯机制?
《全球奶业可持续供应链行动倡议》,听起来很有号召力,但是,有多少企业会真正响应?蒙牛有没有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有没有设立明确的目标?
我觉得,蒙牛的“可持续供应链”更多的是一种公关策略,用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至于真正的环保效果,恐怕很难评估。
蒙牛的“绿色故事”:谁在倾听?谁又相信?
ESG报告:粉饰太平,还是透明公开?
蒙牛积极发布ESG报告,向公众披露自己的环保行动和成果。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ESG报告的内容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经过精心包装的?
很多企业在撰写ESG报告时,会选择性地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比如,他们会大肆宣传自己的节能减排成果,却对自己的污染排放情况避而不谈。而且,ESG报告的审计标准并不统一,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
所以,我觉得蒙牛的ESG报告更多的是一种“粉饰太平”,用来掩盖自己的环境问题。
“共同迈向净零未来”:一句空洞的口号,能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蒙牛呼吁“希望更多的会员企业积极参与绿色转型倡议,让我们共同迈向净零未来,守护人类和地球共同健康!” 这话说得非常漂亮,但是,这真的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吗?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他们不再相信空洞的口号,他们更看重企业的实际行动。蒙牛如果真的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就应该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环保决心。
与其高喊“共同迈向净零未来”,不如先从减少过度包装、降低能源消耗做起。与其呼吁“守护人类和地球共同健康”,不如先确保自己的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否则,再漂亮的“绿色故事”,也只会让人觉得虚伪和可笑。
Post Comment